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时政要闻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冯时 武向阳摄/光明图片【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新华社郑州3月7日电(记者任卓如)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宣讲中,冯时归纳了中国传统文明观以“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的鲜明特色,运用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据,论证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密不可分,揭示文字作为思想载体对早期文明体系构建的核心作用。“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如今有了文字学的证据。”冯时认为,湖北柳林溪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显示七千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陶文“八爻”的出现,证明时空阴阳及阴阳交变的思想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冯时强调:“历史的经验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安阳市委宣传部、殷墟博物馆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安阳低空应用项目获全球大奖 5G-A技术构筑“空中生命走廊”
2025-03-08
 3月6日,从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传来好消息,中国联通、云洹网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联合在安阳市实施的“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建设”项目,获得移动通信行业权威组织GSMA发布的2025年全球移动大奖(GLOMO)“最佳移动智慧城市创新奖”。该项目通过5G-A通感一体技术,为安阳市构建起覆盖1200平方公里城市空域的无人机血液配送网络,可实现日均执行50+架次配送任务,配送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效率提升60%。传统血液配送受限于地面交通,时效性差、突发情况应对不及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医疗机构。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联通、云洹网联与中兴通讯在安阳市开展创新实践,打造多条低空无人机血液配送实验航线,实现对地面交通配送的立体化补充。航线覆盖市中心血站、市区多家医院和高速公路站点,可实现医用血液、检验样本、紧急药物及手术物资等的高效配送。项目实施直接提升了医院应急响应速度,优化了手术排程,降低了血液损耗率,为医疗机构节省了成本。全球移动大奖(GLOMO)被誉为“移动通信产业的奥斯卡”,每年由全球200多位分析师、媒体及业内专家组成评委团,评选出在移动数字行业推动创新并展现出卓越成就的个人和企业。“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建设”项目创新性地将5G-A通感一体技术应用于无人机配送场景,为无人机提供全方位的通信保障和安全感知能力,实现了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并可同时监测20余架无人机的精确位置、飞行状态,充分验证了5G-A技术在城市民生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潜力,获得评委团的高度认可。项目实施企业云洹网联副总经理张冰表示,这一技术应用将拓展至城市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等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当5G-A技术遇上生命救援,无人机划破长空的轨迹,不仅缩短了急救物资的时空距离,更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智慧图景。该应用场景于2024年8月在安阳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指导协调下在安阳市人民医院首次试运行,这条“空中生命速递”丈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温度,也标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技术刻度。来源:河南日报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 宣讲文字起源与中华文明
2025-03-07
新华社郑州3月7日电(记者任卓如)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宣讲中,冯时归纳了中国传统文明观以“道德为立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的鲜明特色,运用大量文献及考古证据,论证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密不可分,揭示文字作为思想载体对早期文明体系构建的核心作用。“探源中华文明,我们如今有了文字学的证据。”冯时认为,湖北柳林溪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显示七千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陶文“八爻”的出现,证明时空阴阳及阴阳交变的思想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冯时强调:“历史的经验为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安阳市委宣传部、殷墟博物馆协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完)来源:新华社
【双语视频】当甲骨文遇到现代检察,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5-03-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当甲骨文遇到现代检察会发生怎样的奇妙故事呢?两者又有着怎样的源流?点击看视频来开启开篇古韵初启时光回溯,商周之际一片甲骨,承载天地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沉淀出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与信念也悄然开启了甲骨文与现代检察履职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索甲骨之秘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些文字的构成追寻横平竖直的深层含义法治的源流检察精神的具象便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融合古今交汇一念如斯,贯通古今甲骨之韵与现代检察精神交相辉映“民为邦本、礼法并用、明德慎罚”孕育出新时代检察精神传承精神永续是历史,也是故事是薪火,更是精神镌刻着中华法系稳健前行的足迹照亮我们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履职新征程结尾未来之约我们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法律之内、公理之下法古铭今、公正永存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充分运用法治力量保护文物安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接受专访聆听何代表对检察机关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评价指导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检察日报社监制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媒体联合出品正义网络传媒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融媒体工作室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检察院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策划:桑巍 韩甜 李红伟顾问:刘立新 李达 赵海波特别顾问:何毓灵 韩江苏 孔德铭调度:鲁志凌 李双玉 王学东协调:郑茜 赵庆利导演:杨璐编剧:王婷婷 张文波字幕翻译:王丽编辑:刘畅转自:最高人民检察院
《生生不息》走进安阳殷墟 看中国的年轻一代如何为古老“甲骨”注入新活力
2025-03-06
《生生不息》走进安阳殷墟 看中国的年轻一代如何为古老“甲骨”注入新活力
央视《面对面》丨“板凳坐得十年冷” 何毓灵讲述安阳殷墟考古往事
2025-03-03
两会前夕,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记者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何毓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也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副馆长。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1928年,中国第一代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铲起黄土,自此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璀璨的王朝——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近百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证实殷墟就是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持续了550年左右,早期都城位于河南郑州,持续了200年左右;而中晚期都城就深埋在殷墟这片土地下,持续350年左右。“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经·商颂》曾描绘过殷商都城的富丽堂皇和它繁盛的城市文明。如果说1928年第一代中国考古人对殷墟的发掘,是为了寻找三千多年前那个璀璨的王朝是否真正存在过,因为历史文献中有关商朝的记载仅见于《尚书》《诗经》等典籍,且文字简略。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考古观念的更新,新一代考古人的任务就是让这座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更加脉络清晰、血肉丰满起来,何毓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考古队伍的。何毓灵:我是1999年7月份大学毕业,就到了社科院考古所,考古所直接就给我放到安阳,到殷墟来了,一直到现在没有动过。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硕士导师和我说,到殷墟考古首先要懂得板凳坐得十年冷。记者:当时怎么理解这句话?何毓灵:他就是让你勤奋好学,一定向老前辈去学习,而且殷墟已经发掘那么多年了,一定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把这些消化吸收?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能有成果。但是参加工作以后,就会发现这个板凳坐得十年冷,不仅仅是对前辈成果的学习和吸收,还有你如何找到新问题。你看着很容易,有时候在研究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一个新的点子、新的发现,结果翻一翻,发现这个问题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老先生已经都给解决过了,所以殷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难点太大,因为它起点太高。到安阳殷墟工作的第二年,何毓灵就遇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那是2000年12月17日,殷墟遗址花园庄村村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报告说花园庄村东头可能存在盗墓活动。何毓灵:如果晚了一晚上,那个墓就毁了。我们去发掘的时候,挖墓葬的时候我们就看到洛阳铲打的那个洞,洞里那个炸药的引信都安好了。这座后来被命名为亚长墓的大墓,位于著名的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的东南仅500米,是考古研究所已经探测好准备到第二年春天正式发掘的。何毓灵:12月17日北方的土地已经上冻了,不适合再发掘了,当时我们老队长徐广德先生当机立断,我们决定要在冬季发掘。不发掘,这个墓就被盗。但发掘的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商代殷墟墓被盗,不仅现代人盗,明清的人、唐宋的人也在盗,甚至西周的人也盗,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盗掘的现象。这个墓挖开了以后,你就会看到墓口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形状不一样的盗洞,我们考古的时候如果这个墓被盗了,我们是可以判断出来的。何毓灵:这个墓葬本身是长方形竖穴墓,深度从地表到底下七米五左右。我们一直挖到大概六米,把所有上面的墓葬填土全部给它挖掉以后,结果我们发现从上面一直往下走的盗洞,一个一个都消失掉了,要么不往下走了,要么是拐弯了跑偏了。最后一个盗洞,它就是打到我们考古层,我们叫二层台,快到底下的时候它突然转向,转向转到侧面去了,转到侧面以后,我们再往下清,看到那些土都是原封不动的土了,那个时候离最底下大概还有一米左右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墓保存得非常完好了。那个心情马上就不一样了。何毓灵:那个墓葬的形状规模很大,我们从以前的发掘经验来看,我们一定知道那个墓应该等级很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而且原封不动就在下面。在这座被历代盗墓者觊觎的大墓中,考古人员不仅发掘出各类珍贵文物570多件,还意外发现了墓主人的尸骸,这在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中颇为罕见,因为这个时期的高等级墓穴中,青铜器众多,导致墓室面积大,从而氧气充足,尸骸难以保存。何毓灵:我们有专门做人骨考古的专家,他们会根据这些东西去判断人的年龄、性别、身高,受伤的一种状况,这些信息可以推测这个人的大概身高,一米七左右,我们通过牙齿,还有其他的指标,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在35岁左右。我们可以通过盆骨的形状,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个男的,骨骼上的一些伤痕,我们可以了解他。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考证,墓主人名叫“亚长”,是一名35岁身高1.7米的男性,陪葬的7件青铜钺表明他应该是一名驰骋疆场带兵打仗的将军,技术检测到他的身体上总共有7处砍砸伤,其中6处集中在身体左侧,而一把铜矛贯穿了他的盆骨、同时引起动脉失血,这或许是他战死沙场的最直接的原因。而他脚部的骨骼变形,则透露了商人生活习惯的珍贵信息。何毓灵:通过人骨检测,发现亚长的脚的骨骼有骨骼变形,这种骨骼变形说明,长期跪坐或者跽坐,在商代这个时期是非常正常的坐姿。我们现在的桌椅板凳一直到唐宋以后才出现的,韩国、日本现在还有跪坐跽坐这种方式。长期的跪坐造成了骨骼产生了骨刺,刺激骨骼发生了变形。后来慢慢我们去看殷墟所有的人骨,都会注重检测这个地方是不是有这样的变形,结果发现是普遍的规律,也就是说明当时的人的坐姿应该是那样子。何毓灵:再反过来看文物,比如妇好墓里面看到一些玉人,可以看到人是这样跪坐的一种方式,甚至有些青铜器也能够看到这种方式。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解决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那种愉悦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在亚长大墓发现的牛尊,是整个殷墟迄今出土的唯一的牛型青铜容器。何毓灵:它除了是个牛形之外,它两边有虎纹,其他还有龙纹、鸟纹,甚至满布的都是这种花纹,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技术高度发达。由于亚长大墓保存完好,博物馆专门开辟出一个空间,570多件文物配合高清大图和文字,组成了“长从何来”的展示专题,生于三千多年前的亚长将军,得以穿越时空,变得生动而立体。近些年来,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重视和游客之间的互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逐渐成为考古圈和博物馆界的发展方向,而考古者的关注点和视野,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何毓灵:这些年,我长期做的一个就是我们大家很多情况下,到殷墟你会关注的是谁呢?国王、王后、贵族、高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但是这在商代时期毕竟是人口的少数。如果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这些贵族和王族是在金字塔顶端,在人口的里面1%都不到,普通大众在干什么?这个是我这些年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我就通过我们自己的一个发掘,逐渐认识到当时基本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发现了从事甲骨占卜的贞人的家族墓地,我找到了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的家族墓地,我找到了制造玉器工匠的墓地,这些逐渐我们都给它辨识出来了。在殷墟博物馆,有一个空间被用来专门展示殷商时期各种工匠的手工制品,涉及酿酒、陶瓷、制盐、漆木蚌业、玉器制作、纺织等众多门类。何毓灵:这里面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的“小猪佩奇”,它当时可能是个玩具类的。这个在2003年我们发掘的一个墓葬里面出土的这件器物,实际上目前殷墟也是唯一的这一件。2024年,殷墟博物馆发起一项活动,让游客评选博物馆的网红文物,这个三千多年前猪头造型的小陶器意外当选。何毓灵:我们也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大家会喜欢这样的,所以这里面放了很多造型类的、动物类的,还有这种狗,有的也叫不上名字。记者:在当时生活中出现这样一些器物,能读取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呢?何毓灵:至少知道,当时的人的情感生活、社会生活跟我们现在都是一样的。你要是单看这件东西好像觉得没有感觉,但是如果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就会感觉很亲民。何毓灵:总的一个思路就是我们要通过发掘的物质文化,透物见人、透物知人,这样你才能够看到整个当时的社会历史。接受完《面对面》的采访,何毓灵将前往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而大多数时候,他都沉浸在看似单调重复的工作中,拼接来自过去的碎片信息。何毓灵:我们刚到殷墟的时候,板凳坐得十年冷,从我个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年可能是更长的时间,甚至到现在,我觉得在某些问题上我还坐在冷板凳上,但是同时我自己也感觉到,我确实是也取得了一点的成绩。从我个人的情感上来说,我觉得我也是对得起殷墟,也对得起那些羡慕我在殷墟工作的同行们。殷墟的手工业作坊的发掘、道路系统的发掘等方面,我觉得我还是做了一些贡献。这些也是我退休了以后,新成员再进一步做工作的基础,我觉得我只要把这一块砖铺好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制片人丨刘斌 王惠东记者丨古兵策划丨张宏飞编导丨银建章摄像丨王忠仁 王扬 高忠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丨陈玥 责编丨付亚丽 审核丨阎亮
123456...2122 共132条 22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