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时政要闻
安阳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25-04-14
启航新空域 赋能新经济安阳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袁家健高永揭牌 4月11日,安阳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低空经济发展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市委书记袁家健,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出席仪式并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蓝天实验室主任向锦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蓝天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道春,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适航所所长刘薇薇应邀出席,共同见证安阳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安阳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主平台。该集团以“空天地一体化低空经济服务生态运营商”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原则,聚焦低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平台、低空飞行管理和服务保障平台、低空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平台、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低空产业重大项目引育平台五大功能定位,致力于打造产业新引擎、服务保障支撑者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者。 据了解,集团初步确立了2025基础建设年、2026腾飞之翼年、2027生态领航年“三步走”战略,以“运营商”思维构建“政策+资本+产业”三轮驱动模式,高效整合全市低空资产,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飞行管理服务、研发制造、场景应用、运动赛事、展示销售、教育培训、维修保养等实现规模和能级跃升,建成无人机全产业链生态圈,推动低空经济从“规划图”落地“实景图”,真正让低空经济“飞起来”“飞得远”“飞得好”,形成可复制的低空经济“安阳模式”。 揭牌仪式结束后,我市开展了低空经济专题培训。向锦武以《低空经济及其装备技术发展》为题,围绕低空经济的内涵特征、关键技术、发展举措等方面,阐明了低空经济内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刘薇薇在授课中重点对民用无人机适航政策进行了解读,详细阐释了我国无人机行业发展概况、无人机适航管理现状、无人机适航审定实践探索等,为地方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导。 市领导董良鸿、薛崇林,市直有关单位、高等院校、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和县(市、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揭牌仪式和专题培训。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安阳看红旗渠
2025-04-09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原名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纪念碑。中新社记者 李超庆 摄今年4月5日这座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之渠”迎来了通水60周年纪念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魏德忠 摄六十年沧桑巨变变的是这座“人工天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太行儿女不变的是那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至今仍然感召着世人千军万马上太行。魏德忠 摄在这里每一块山石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每一滴渠水都流淌着坚韧的品格每一项工程都见证着豪迈的气概修渠人在太行山上奋战。魏德忠 摄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安阳看看红旗渠去领略,红旗渠设计之精妙、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去感受,红旗渠建设者们不畏艰险、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精神去体验,红旗渠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俯瞰红旗渠。视频来源:安阳市委宣传部去红旗渠一定要看青年洞它被誉为“悬崖上的生命图腾”作为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其峭壁垂直如同一道天堑青年洞。中新社记者 李超庆 摄当年300多名青年突击队员腰系麻绳悬于绝壁用煤油灯照明以钢钎一寸寸凿穿山体经过一年零五个月奋战终在坚硬的石英岩上凿出616米的隧洞修渠人在开凿曙光洞。魏德忠 摄如今触摸洞壁上的凿痕仿佛仍能听见“叮当”的锤钎交响修渠人在凌空除险。魏德忠 摄去红旗渠一定要看分水闸它是天河之水的“心脏”三条干渠在此分流灌溉万亩良田闸楼之上“红旗渠”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登上闸楼顶层俯瞰渠水如银龙般在山间蜿蜒红旗渠分水闸前游人如织。林州市委宣传部供图去红旗渠一定要看红旗渠纪念馆它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课堂”杨贵书记的笔记本民工磨破的布鞋土法配制的炸药……探馆红旗渠纪念馆。视频来源:安阳市委宣传部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组数据10万建设者,81位烈士,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这里的每一件展品仿佛都在诉说:山,挡不住人人,比山高!红旗渠纪念馆。中新社记者 李超庆 摄去红旗渠一定要听听修渠人的故事你可能会在“渠二代”的讲述里听到修渠人执着和倔强的故事仿佛麻绳之上系的不再是生死而是他们的“一生骄傲”系的不再是人生而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人心齐,泰山移红旗渠是安阳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一个奇迹而当时间回溯到三千年前盘庚正带领着商朝子民避水患 解内斗在小屯村书写着另一个传奇殷墟博物馆新馆。王宇 摄去红旗渠一定要顺带去看看甲骨文作为破解商文明的“时空密钥”1899年甲骨文首次在安阳小屯村被发现自从一片甲骨惊天下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舞台上的甲骨文元素。王宇 摄192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殷墟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拉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殷墟车马坑。王宇 摄从甲骨文到青铜器、古车马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通过一件件文物揭开“大邑商”的面纱还原“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繁华殷墟博物馆展出文物。王宇 摄如今到安阳旅游必到殷墟打卡看中华文化必看甲骨文游客在殷墟博物馆参观。王宇 摄甲骨文也从沉睡在地下的文献遗产成为学者书斋的拓本卜辞课堂上悦动的字符以及管理体重的广播体操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近它 爱上它安阳师范学院首创“甲骨文广播体操”。来源:中新视频 三千多年前“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给殷商贴上“飞”的符号三千多年后在新时代红旗渠精神感召下安阳换道超车,逐梦蓝天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上的飞行表演。王宇 摄去红旗渠一定要顺带体验飞行的快乐1955年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创办揭开安阳环游低空的序章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展示的飞机。王宇 摄作为中国航空体育运动的摇篮这里为国家航空体育培养了近万名人才也让安阳拥有了4420平方公里3000米以下的“自由”空域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展示的无人机。王宇 摄如今从“红旗渠精神高地”到“自由”空域从无人机物流配送、警务巡逻到国际赛事、智慧医疗从覆盖1200平方公里城市空域的“智慧天网”到河南唯一聚焦通航及无人机产业关键技术的蓝天实验室安阳正在发力打造“一座会飞的城市”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现场。王宇 摄站在太行山巅远眺红旗渠水映照着殷墟遗址无人机掠过甲骨文雕塑上空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山水林州,风景如画。林州市委宣传部供图安阳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山舞银蛇红旗渠。谷建军 摄AI也去了趟安阳来看看AI眼中的安阳来安阳走一走你会明白中国人的精神从来都不是“山高人为峰”而是红旗渠精神永在作者:王宇 经晓佳制图:中新AI实验室视觉:骆琳颖编辑:梁静审校:魏园责编:宋方灿来源:中国新闻社
红旗渠精神永在丨人民日报:渠水长流 奋斗不息
2025-04-09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六十年,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渠水长流 奋斗不息人民日报记者 王浩 张文豪 李晓晴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地处太行东麓的林州,20世纪60年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为了改变缺水困境,十万民众上太行,劈山凿渠十春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奇迹,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60年来,一代代林州儿女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从吃饱肚子到过好日子,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林州市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亿元。资料图“天河”新貌: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一渠清水,穿峭壁、绕群山、润良田。春灌时节,巡水渠、测水位,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忙起来:“老一辈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凿渠引水,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条渠。”张学义的爷爷张运仁,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20世纪60年代,张运仁自带工具,自备口粮,上山凿渠,不幸牺牲。张学义的父亲张买江,接过钢钎,再入太行,修渠九载。一条渠,三代人,清水延绵。如今,430余名护渠员查隐患、保畅通、护安全,红旗渠稳定运行,长期发挥综合效益。“前人修渠,后人护渠。红旗渠通水以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先后投资6.2亿元,实施4轮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改与现代化改造,目前红旗渠从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到工业供水、生态补水,功能更加多样。”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表示。从“人工天河”到现代水网,这条生命渠更现代。春耕正忙,翻越太行的漳河水,汩汩入田间,小麦返青拔节。“不浇水,亩产五六百斤;浇一水,亩产800斤;浇两水,亩产就能过千斤。”林州市桂林镇桂林村种粮大户郭振红说,“红旗渠的水按时来,丰收有底气。”“红旗渠的渠系总长1525.6公里,建有水库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长藤结瓜’灌溉体系。近年来,水利部门巩固骨干渠系、完善计量设备,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主任郭增宝介绍。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上线,“人工天河”装上“智慧大脑”。“数字孪生系统全部投用后,红旗渠用水申请时长将从2天缩短至2小时。”郭增宝说。从凿山引水到护山护水,这条生命渠更绿色。红旗渠与太行山,水与山的协奏。一渠嵌于山岩,清水淌在山腰,两岸草木葱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山、护渠、增绿,红旗渠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林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建富介绍。护水,水更清。县乡村三级河长日常巡河,清理垃圾,封堵排污口,红旗渠被河南省评为美丽河湖特别案例。治山,山更美。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形成“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立体格局。林州市着力构建现代化水网,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截至目前,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兴水惠民:乡村特色产业、文旅产业发展有了新动能红旗渠畔的林州市河顺镇,万盛家庭农场负责人崔保丰和村民在田间忙碌。“一朵花长成一个大产业,巴掌大的金丝皇菊按朵卖。”崔保丰说。靠着红旗渠的稳定水源,崔保丰大胆闯,种植新品种,发展菊花茶等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菊花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田间新绿、车间轰鸣、城市烟火气,红旗渠水润物无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一渠清水,为乡村引来“振兴水”。“好水好土,种出富硒小米。我们研发了小米锅巴、小米醋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去年加工小米170万斤,带动1万多名农民订单种植。”中粟优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平介绍。山水优势寓于产业发展。采桑镇打造农旅产品展销中心,建设研学游实践基地。河顺镇成立了4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3000亩小米种植区、2000亩油用牡丹种植区。今年,林州市将培育壮大小米、菊花、红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叫响林州特色品牌。一渠清水,为文旅融合引来“发展水”。资料图红旗渠带火了“乡村游”。石板岩镇桃花雅居民宿负责人宋海鸥感慨:“红旗渠自带流量,我们打造精品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林州市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目前,“红旗渠人家”民宿达到65家,形成了大峡谷、红旗渠、万泉湖和西部休闲带4个民宿集聚区。擦亮红旗渠品牌,文旅业态更丰富。光影交错,算法还原,红旗渠纪念馆中的3D光影秀,让游客仿佛置身当年凿山的历史空间。围绕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殷墟等,当地设计精品路线,开发研学游、红色游、山水游等旅游产品;打造红旗渠文创品牌,推出350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3万人次,综合收入11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和12.94%。“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旅资源,做强做优写生、研学、红色旅游等业态,每年推出文创单品100个以上,推动产业聚集成群。”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元飞说。精神之渠: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红旗渠水润良田,红旗渠精神沁心田。60年来,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人民不惧困难、奋斗不息,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回望历史。修渠缺物资,怎么办?白手起家,建水泥厂、石灰厂、修配厂、铁匠炉,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造。再启新程,自力更生,步履坚实。缺技术、缺资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排排管纱高速旋转,纺出可供电路板和芯片“穿”的电子布。“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信心,一次次攻关,公司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公司负责人表示。林州主动作为,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引进5G智能终端、通信模组、5G高频元器件等企业,今年将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50家。艰苦创业,迎难而上。资料图山崖之上,“青年洞”三个字格外醒目,这里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彼时,凿渠遇上绝壁,300多名青年挺身而出,17个月奋战,打通了这条616米的隧洞。红旗渠精神感染一代代青年。林州市863科技园又称“青年创业之家”,一批批青年大显身手,注册入驻企业5100余家。团结协作,凝聚合力。红旗渠是一条“团结渠”。当年,为解决资金困难,当地组织工程队到各地承揽工程;运输材料不方便,当地就组织先遣队架桥填沟、修简易公路……如今,从组织190个文明单位与190个村结对帮扶,到选派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团结协作,激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之力。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一条渠的背后,是10年的苦干实干,是脚步丈量1500多公里渠线的风雨无阻,还有上游地区六十载如一日的跨省调水支持。红旗渠精神温暖一座城。“爱心妈妈”团队与困难儿童结对帮扶,“红旗渠少年讲解团”的小导游们为游客讲述红旗渠故事……汩汩暖流汇入万千人家。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奋斗基因。水利部门编撰《水利中国的精神丰碑——红旗渠水文化》等读本,推动形成传播力强、教育意义深远的水文化成果,红旗渠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表示,将一如既往扛牢历史责任护好渠,全力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让红旗渠水更清、景更美,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熠熠生辉。来源丨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丨郭聪 责编丨安邦生 审核丨阎亮
这就是,红旗渠!
2025-04-09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种“不可能”……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在条件艰苦的上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单纯以“人工”硬生生凿出一条“天河”没有资金没有机械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所能依靠的仅仅是铁锤、钢钎、锄头是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意志近十年间要削平1250个山头架起152座渡槽凿通211条隧洞工程全长是惊人的1500公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这是林县人给予世界的震撼!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付渊昊从太行山的褶皱里奔涌而来在悬崖峭壁间蜿蜒向前用血肉之躯书写山河史诗周恩来总理曾赞誉: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这就是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张万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主干渠通水60周年沿着时光我们一起回溯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旧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得粮不收没雨旱得籽不见”据统计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龟裂的田地渴盼甘霖空荡的水窖盛满叹息大山里的林县缺水久矣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一位名叫杨贵的年轻人站在太行山巅脚下是十年九旱的焦渴土地"引漳入林!"身为县委书记的他誓言如惊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1960年2月工程开工没有工程机械就用血肉丈量群山钢钎磨短了接续箩筐磨破了再编任羊成腰系麻绳用一次次悬崖飞荡完成每一次凌空除险腰部被绳子磨出的串串血泡是他永不褪色的勋章面对突如其来的坍塌李改云一把推开战友自己却被埋在碎石里被滚石砸断的右腿成为无私奉献者的丰碑在塌方的竖井平洞里王师存蜷着身体和伙伴一起用工具和双手硬生生地挖开了"死亡洞"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为了修建红旗渠他三次推迟婚期跑遍百公里长的浊漳河测绘出第一张引漳入林渠线图在进隧洞查看塌方情况时他不幸遇难,年仅27岁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就牺牲在工地上张买江接过父亲遗志用十三岁的瘦弱身板抡锤打钎沿山点炮成了工地上的"小老虎"......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当漳河水翻山越岭在林县第一次流出“甜蜜之水”一位老农捧水而泣孩童追着浪花奔跑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完成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天河落人间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中国南北串联广州、北京、哈尔滨而这样的数字背后是血肉之躯与太行山的较量81位英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远凝固在渠水倒映的星空里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魏德忠几十年来这条缠绕太行的蓝飘带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意义它流淌着大禹治水的基因延续着愚公移山的气魄更浇灌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图腾青年洞的凿痕如时光年轮这个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如今已成为5A景区每天都有游客在这里“穿越”零距离感受着那段激情岁月红旗渠景区供图任村镇依靠辖区资源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红色餐厅、研学经济井头的“连翘”、盘龙山的“大红袍”远近闻名石板岩镇依托资源优势以山水为轴打造“民宿+艺术”特色模式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红旗渠景区供图 摄影:程帅旗★春风翻过太行山的脊梁崖壁斑驳诉说着沧桑的过往草木葱茏是崭新的希望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渠水奔流不息精神永续传承这就是红旗渠!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网河南频道(作者:程文超、云天)为红旗渠“奇迹”,点赞!
三十万人十年铸就的“天河”,是条什么河?
2025-04-09
来源:新华社4月的太行山,桃花刚冒尖,山风微凉。这里是太行山东麓,河南安阳林州市。3月19日,这是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早上9点,红旗渠青年洞前的山谷喧闹起来。刻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石壁前,游客轮番拍照留影。渠水旁,不少游客不由感叹,“到现场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精神的震撼!”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附近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今林州市),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一钎一锤而来。太行农民们饿着肚子,苦干十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4月5日,这条“人工天河”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穿越一甲子,渠水无言;回望历史,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精神之源。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对于每一个奋斗者来说,红旗渠不仅仅是条水渠,更是历史的答案,时代的航标。60年前,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上,“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缺水久矣,盼水心切。当时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这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前)。(资料照片)“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杨贵的话语掷地有声。宁愿苦干、绝不苦熬。一锤一钎一双手,林州人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在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可以修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连接哈尔滨和广州。这是红旗渠修建时的场景。(资料照片)林州人都说,红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这条精神之渠,来自饱含中华民族气质的太行山脉。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内,不少游客驻足在一张黑白照片:“瞧,这就是‘飞虎神鹰’任羊成!”照片里,腰间捆着麻绳的男人悬在百米绝壁上,一手握钢钎,一手抡铁锤。施工人员在红旗渠施工现场凌空除险(资料照片)。纪念馆里,大屏幕滚动播放着纪录片《红旗渠》: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人们拥挤在渠道边上,伸长脖子望着来水的方向,当奔腾的漳河水汹涌而至,雪白的浪花飞溅在渠边那些饱经沧桑的太行山人的脸上,他们争相用手捧着从渠道里打上来的水,尝一口,笑容绽放在脸上……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巨幅照片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二)气温刚回暖,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逐渐热闹起来。“马上进入旅游旺季,我们得拾掇好村子,用最好的精气神迎接游客。”这个太行山下的贫困村,曾经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300多亩耕地靠天收。十二年前,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带头在村内修路、建渠、建光伏电站、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3月26日,这是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不少到了林州的人感叹。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远新材的电子布车间里,细若蛛丝的9微米玻纤正以每秒百米的速度穿梭。春节后,两条低介电纱生产线相继点火投产,标志着光远新材成为国内首家成功研制5G用低介电电子玻纤及制品的企业,实现了相关产品的稳定量产和国产替代,解决了国内行业技术难题。3月19日,工人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进行巡台检验。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认准的事就要硬着头皮干到底”的创始人李志伟,在太行山下构建起一个世界级的“微米世界”。隔壁的林州重机车间,液压支架总装线上的工人正调试“钢铁巨人”——这些支撑煤矿千吨顶板的装备。林州重机在研发创新中涅槃,实现了我国高端液压支架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3月19日,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压支架总装车间进行安装调试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红旗渠建成以来,林州的每一步发展都突出表现为精神在支撑。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增加红旗渠精神厚度。”遇到困难,林州人总会和修渠做比较。鸻鹉崖是修红旗渠最险的一段,除险英雄任羊成当年在这里被砸掉四颗牙。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一边是断崖,一边是深谷,站在渠岸,上不敢仰脸望青天,下怕低头看双脚。54岁的护渠工郭用林,他如履平地。一路上,渠岸不长草,渠旁没大树,郭用林把工作干得仔细。2月28日,护渠工郭用林正在红旗渠鸻鹉崖段巡渠。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在崖上一干就是35年,吃粮还靠扛,常常一个人独守。问他咋打发寂寞,他说“人不能闲着,得找活干。”“人总得奋斗,没有奋斗,人就没了意义。”年龄最小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今年76岁,总是闲不住。出去巡讲红旗渠精神,上完课,看到年轻人收拾设备,主动跑过去帮着抬。3月26日,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如今,林州百姓早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静水流深的红旗渠畔,奋斗图景从未停歇。红旗渠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关于水的故事。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源。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这是3月25日拍摄的红旗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郝源 摄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3月25日,这是红旗渠风景区入口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新华网 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出品作者:吴刚 刘怀丕 李嘉南 郝源 朱祥
镜观·回响|红旗渠,战天斗地英雄气
2025-04-09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晋冀豫交界处红旗渠如一条墨绿绸带在巍巍太行间蜿蜒流淌202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迎来通水60周年纪念日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当日,林县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通水典礼(资料照片)。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州人为解决用水难题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这条“人工天河”,就是红旗渠1960年,林县人民决心开始兴建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在险峻的群山峡谷里,太行儿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这是红旗渠上合涧公社民工们起运大石料(资料照片)。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南安阳考察红旗渠旁,总书记指出施工队员在红旗渠施工现场凌空除险(资料照片)。农民技术员秦永禄(右)和桃园大桥工地指挥长郭增堂在工地上。红旗渠开工之初,林县的水利技术人员还不到30人。修渠10年,林县儿女设计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桥,创造了上百项工程技术成果,培养锻炼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的工队长、技术员。在缺少大型机械的年代,红旗渠建设者们肩扛手拉,在崇山峻岭间开隧架槽。单是红旗渠总干渠,就有14座渡槽。这是其中高27米、长87米的皇后沟大渡槽(资料照片)。1966年4月20日,河南林县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面竣工通水。漳河水顺着红旗渠滚滚流来,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欢呼(资料照片)。自1965年开灌以来红旗渠累计引水131亿立方米实现灌溉面积4700万亩次推动粮食增产80亿斤这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永不断流的“精神渠”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阳耳庄村航拍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摄)。汩汩清水灌溉沿线土地红旗渠精神滋养华夏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中国人的骨气,闪耀在太行山间2025年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2014年,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在老馆西侧建设完成,全景展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2024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2023年4月27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参观。2025年3月26日,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红旗渠建设之初,张买江的父亲牺牲在工地,年仅13岁的张买江遵照母亲“不修成渠就不要回家”的嘱咐走上工地,一直奋斗到红旗渠建成通水。依托红旗渠干部学院等机构,当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课程,构建了以红旗渠精神传承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培训体系。2023年11月28日,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参观红旗渠精神展览。“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于2023年11月启动,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主题宣讲等形式介绍红旗渠修建过程和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发展,陆续在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展开。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永远震撼人心“什么是精神,就是心里有股劲”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上当地干部群众不畏一时之困正挂满风帆、奋勇前行2025年3月19日,工人在位于红旗渠经济开发区的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搬运纺锤。2024年AI产业风口大开,凭借过去几年的持续技术投入,光远新材新研发的低介电产品供不应求,一举扭亏为盈。2025年3月19日,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铆焊车间进行打磨作业。近年来,林州重机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市场突围,2022年摆脱亏损,2023年大幅盈利并摘掉ST帽子,企业稳步向好发展。近年来,林州市多措并举积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引擎。这是2025年3月19日在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拍摄的自动化仓储系统。这是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林州市红旗渠大道。2024年,林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2%,GDP同比增长6.7%。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从过去的劈山引水到今天的奋进突围红旗渠精神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强劲动力摄影:杨丙文 严世昌 唐茂林 王颂 李安 朱祥 郝源 李嘉南 鲁鹏 樊雨晴 魏德忠编辑:毕晓洋 张曼怡 李安新华社摄影部、河南分社联合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123456...2324 共144条 24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