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安阳市民,2025年清明节森林防灭火倡议书,请查收→
2025-03-28
图片由AI辅助生成文明祭祀倡新风 共护青山保平安——2025年清明节森林防灭火倡议书广大市民朋友们:春风拂绿柳,清明寄哀思。清明节是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森林火灾高发、易发的关键时段。当前我市持续晴热少雨,气温较常年偏高,林下可燃物极度干燥,稍有不慎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为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家园,特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一、严守规定,安全祭祀守底线广大市民朋友要切实增强防火安全意识,在祭扫活动中严格遵守森林防火有关规定,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和火种上山,不在祭祀场所抽烟、烧纸焚香、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杜绝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二、缅怀在心,绿色祭祀树新风倡导以鲜花祭扫、植树寄思、家庭追思、网络祭奠等现代文明方式代替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习俗,通过新形式传递思念之情,让清明更显“清”与“明”。三、人人有责,共筑防火安全网全体市民既是文明祭祀的践行者,也是森林防火的监督者。如发现野外违规用火或火灾隐患,请立即向当地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如果发生火情,不要盲目扑救,就近向森林防火部门报告,科学救火,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事故。市民朋友们,文明祭祀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守护青山绿水是对后代最美的馈赠。让我们携手行动,从自身做起,以文明之风传承传统,以绿色之举守护平安,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贡献力量!安阳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安阳市应急管理局安阳市林业局2025年3月26日图据安阳消防微信公众号关注安阳融媒,设为星标 来源丨安阳融媒客户端编辑丨郭聪 责编丨李艳丽 审核丨张丹
低空经济乘风起
2025-03-24
楼宇间外卖投递畅通无阻、城市间物资运输高效智能、田间地头施肥作业精准便捷……这些都是低空经济融入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代表的低空经济,加速走进大众视野。我国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创新与生产能力、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以及高速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为低空经济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恰逢其时2024年被称作“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从各地积极布局、资本竞相涌入,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我国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日益有力,路线愈发清晰,动力更加充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发展低空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表示,低空经济涵盖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及综合服务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带动效应强,对推动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近年来低空经济中的“网红”产品。凭借外观酷炫、灵活便捷、低噪环保、安全智能等优势,被视为未来城市“最后100公里”的出行新选择。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介绍,2025年企业将开展载人飞行试验,计划在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目前,沃飞长空已与工银金租签订首批120架AE200机型意向采购订单,与华龙航空签订首期100架订单。同样见证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倍飞智航,也是一家从事eVTOL研发制造的企业。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曙光认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有望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成为又一张“中国产业名片”。发挥优势不久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祥云”AS700载人飞艇辗转1500多公里,亮相贵州黔东南“村BA”赛场上空,为乡村体育赛事增添了独特的科技魅力。航空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航空装备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罗希延介绍,2024年AS700载人飞艇在荆门、珠海、绍兴、台江等地开展了乘感体验和应用场景演示飞行,体验人数超过1000人,反馈良好。截至2024年年底,AS700已获得23架订单,签署了164架意向订单,市场潜力巨大。放眼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发展路径,培育创新生态。山东省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以上产业链龙头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湖北省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深圳市计划到2026年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设施,构建融合通信网络体系。向锦武认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在完整性和协同性上优势明显,已形成覆盖上游研发制造、中游运营服务、下游应用市场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优势互补,提升了我国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为要“低空经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向锦武认为,各地应围绕低空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创新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无人机、通航制造、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岗位人才需求,向锦武建议,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链”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还可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政策支持,吸引高端人才投身低空经济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安全性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市场需求和安全保障能力的动态平衡,是行业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郭亮介绍,沃飞长空生产的AE200机型,全机旋翼分布于3个高度层,采用侧倾安装设计,可有效降低人员和重要机载设备受击风险。“低空飞行器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安全性是最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安全作为保障,那一切设想都是空中楼阁。”张曙光表示,企业需要通过实际运行来建立真实的安全性测试,最大程度发现各种风险隐患,不断优化产品的安全性能,做到万无一失。低空经济“起飞”前将是一场长跑,这个周期可能是5年甚至更长,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耐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张曙光认为,只要按照国家方针政策指引的路线坚持走下去,政府、行业、企业群策群力、协同发展,必将开创低空经济发展新局面。来源:经济日报
一文读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2025-03-24
袁月明:“字”在三千年|新华走笔
2025-03-14
来源: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袁月明春风习习,已流淌数千年的洹河,漾起阵阵微波。2月26日,恰逢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一场别开生面的“探亲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36片来自天津博物馆的珍贵甲骨实物,在离乡百余年后,首次“回乡”展出。“这些甲骨多为王懿荣、王襄、陈邦怀等名家的旧藏,且都和商王武丁直接相关,弥补了殷墟博物馆无王卜辞展览的遗憾。”天津博物馆策展人张夏说。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李安摄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偶然发现“龙骨”上的神秘符号,甲骨文由此“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但由于种种原因,流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甲骨不计其数。“早在30多年前,我就期盼着有朝一日,出土于安阳殷墟、收藏在各地的甲骨实物能够重新回到故土。”展览现场,甲骨文研究领域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激动不已,眼中尽是光彩,“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跟随老先生的脚步,在一片片甲骨前细细揣摩,恍然间,那些来自3300年前的神秘卜辞,仿佛正向我低语。“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农牧”……商王武丁的形象丰满起来:他心系农事,对于丰收虔诚卜问;他征战四方,旌旗猎猎、车马萧萧;他治国有方,“大邑商”空前繁盛,迎来高光时刻。“在‘子何人哉’展厅,我们还展出了100余片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非王卜辞,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鲜活日常。”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告诉我,通过两批甲骨的对比,观众将能进一步加深对商文明的认知。《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从更加悠长的历史视角来看,文字也是中华民族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和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符号系统。作为透视商文明图景的重要“档案”,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然而在甲骨文现世之前,商朝的存在一度受到学界特别是西方学者的质疑。终于,一片甲骨惊天下。 “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中的刻辞卜骨。袁月明摄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焚膏继晷、追根溯源,这些刻在兽骨龟甲上的奇妙字符,为你我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商王朝。“甲骨文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宋镇豪感叹,“漂泊在外的甲骨,哪怕仅是回来停留一会儿,也足以安抚‘游子’的思乡之心。”“甲骨文的回乡之愿”,不仅一直压在宋镇豪心头,也是安阳各界长久以来难以抛却的“执念”。可喜的是,近几年借助数字技术,这一愿望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以宋镇豪为牵头人,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安阳市文物局、腾讯SSV等多方联合,不断探索推动全球甲骨“数字回归”。“去年8月,我们团队赴韩国完成了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采集工作。”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告诉我,这次采集,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与故土重逢。“我们已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等4家甲骨收藏机构协商洽谈并签订合作协议,计划今年组团赴法国进行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采集。”刘永革说。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已超过16万片,发现单字约4500个,其中已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让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在数字空间重聚,对于甲骨文的保护、传承、利用同样意义重大。“甲骨文研究领域如今已经进入全面利用AI数字模型时代。”在宋镇豪看来,人工智能校重、辨伪、文字文例识读、甲骨流散跟踪、甲骨论著精确检索、材料收敛归类等,当是今后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大方向。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技带给“冷门绝学”的新的生命力,让我久久难忘。打开甲骨文“全信息数字模型”,轻点鼠标,一片刻字甲骨的三维模型、高清照片、微痕灰度图、数字拓片等,便分层显示出来。得益于“微痕提取”技术,甲骨上的笔画叠压关系、钻凿形态、材质纹理等肉眼难以辨识的精细信息,变得清晰可见。另一旁的电脑上,甲骨碎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自动拼合,从零散的字符变为完整或较为完整的文本材料。不远处,还有工作人员正在用先进的扩散模型训练AI写甲骨字,以期通过生成更多甲骨字形,来提升AI的“认字”能力,为后续破译更多甲骨文提供助力。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研究、数字化活化方兴未艾,已经3300多岁的甲骨文正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等待与更多的人们相遇。而作为“甲骨文故乡”的河南安阳,近年也围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持续发力:街头巷尾,甲骨文元素的路牌、景观随处可见;漫步城中,逾百座甲骨文书屋自成一道风景;博物馆里,甲骨文咖啡、甲骨文面条成为“网红”单品;学校中,孩子们跟随“甲骨文体操”的律动感受文字之美……在“中华字都”,古老厚重的甲骨文正以轻盈、时尚、鲜活的姿态,融入城市肌理、走进公众生活。字里行间,文明激荡。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历经数千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一直“活”到今天,从未断绝。而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的根脉,也经由汉字代代传承,仍生机勃勃。“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在外的甲骨实物、殷墟文物,都能‘常回家看看’。”赵清荣说。
甲骨文,“活”在现代的安阳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第一百五十六场直播页面二维码【地方做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16万片甲骨文,将汉字源头追溯至3300年前,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而今,这座以“文字”闻名于世的城市,通过保护与活化双轨并行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甲骨文走出考古工地,融入现代生活。制度先行,完善长效保护研究机制。近年来,安阳先后出台《在全市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方案》《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等文件,将勘探纳入土地开发流程,从法律层面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源头为殷墟遗址筑起保护墙。与此同时,安阳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等,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推动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制度与学术为文化遗产撑起了保护伞,数字技术则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方面,安阳师范学院内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企业共同启动“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通过高清拍摄、微距拍摄、三维建模等技术,对甲骨进行全信息采集,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传播方面,安阳借助全景沉浸和高科技光子成像,在博物馆搭建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游客得以在对话中沉浸式体验感受殷商文明的传承密码。此外,当地还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以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带人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座城市的街巷之间,甲骨文元素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汉字文化的“活态展陈”。安阳市大力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66所省、市级甲骨文特色学校里,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跳起“甲骨文广播操”;中国文字博物馆旁,汉字公园用互动装置演绎“车”字从战车到高铁的演变;夜市中,年轻人举着甲骨文雪糕打卡拍照,拆开考古盲盒边玩边学……这些充满巧思的尝试,让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今天的安阳用行动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动的盛宴。当3000年前的文明基因注入现代城市的血脉,这座古城正以独有的方式,为“何以中国”写下跨越时空的答案。(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冯时:探源溯流 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2025-03-08
来源:光明日报【专家观点】如何认识中华文明?我觉得可以归纳出中华文明的“三要三本”:“道德、知识、礼仪”,谓之“三要”;道德为成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谓之“三本”。中国古人定义文明首先就是人的个体的文明——有了文明的个体才能产生文明的群体,进而形成文明的社会。因此,在“三要三本”中最根本的也就是第一条,道德。文明的源头在天,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它。《周易·乾·文言》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表现了天文和文明的关系。龙的原型是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的天象,古人通过观测其回天运行决定农时,在这一天象出现之时,一个农业周期开始,然后就产生了天下文明。中国人怎么给文明下定义?“文明”两个字中最关键的字就是“文”,而“文”字的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并特别画出了他的心。用道德来修养这颗心,这就是古人的文明观。进一步讲,德的内涵是诚信。诚信思想的创造和产生,来源于观象授时。“我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由此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并且把诚信作为道德最核心的内容来修养自己,这就产生了文德,也就产生了文明。古人观象授时来产生道德的历史有多久?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我们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测影的碑表,出现在距今8000年。立表测影就是规划时间最基本的工作,这也为文德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强调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这个逻辑,“文”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们去探讨追溯汉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义。在距今7000年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我们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这显示7000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可以说,人类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古人有意识地对空间和时间的规划。而规划空间的方式,就是立表测影。古人以表为圆心,以一定长度为半径画圆,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别记录表影与圆的交点,将其用绳连接成线指示东西;同时另取其中垂线指示南北。两条绳子形成的十字形图像,就称为“二绳”,多次记录积累二绳,使线发展出了面积意义。在中央的二绳之外,形成四个缺口,就被称作“四钩”。指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条线,叫四维。后来基于二绳原型创造出的汉字“甲”,作为了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来标注空间、时间;四个钩里面的空间组成了汉字“亚”的原型,象征最早的人们认为的大地的形状,这些文字都不是简单的造型问题,而具有宇宙观的背景。在释读文字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考古学的遗存属于东夷文化还是西面的华夏文化,然后才能用相应的文字去比读它,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比如,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我们发现了形似眼睛的“文字”。很多学者以甲骨文的读法将其释为“目”,但通过对舞阳贾湖遗址的研究,它更多具有东夷文化的特征,而在古彝文中,这个字被读作“吉”,这也就解释得通了。如果我们总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道德观,二是宇宙观。我们回顾过去的5000年也好,8000年也好,不是为了满足于过往的辉煌、陶醉在过去的成就当中,而是为了汲取经验和教训。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走过来,历史的经验指引了我们未来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