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开辟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前瞻谋划布局,以壮大产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空域优化为突破,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无人机研发制造能力,推动场景应用与产业融合,通过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项目、搭建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引育一批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形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提供重要支撑。
到2025年年底,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基本完成,建成2—3个通用机场和一批直升机、无人机起降场地、起降点;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6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左右,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达到8个左右,全市通用飞机飞行时长力争达到1万小时,无人机飞行时长力争达到15万小时;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打造16个左右低空标杆应用场景。
到2027年年底,建成3—4个通用机场及兼具通用航空服务功能的运输机场;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1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家左右,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达到12个左右,通用飞机飞行时长力争达到2万小时,无人机飞行时长力争达到40万小时;低空经济标杆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容升级。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需求,科学布局地面起降设施、低空通信设施和服务保障设施,不断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1.布局地面起降设施。结合公共服务和商业运营等需求,合理建设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起降场等地面保障设施。探索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发展低空数字基础设施。(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负责)
2.完善低空通信网络。做好低空领域无线电管理相关工作。持续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河南省北斗卫星服务豫北分中心作用,为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提供北斗高精度位置导航、授时、短报文服务,带动我市导航定位技术研究创新、迭代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通管办、安阳无线电中心负责)
3.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具有安阳特色的低空管理体系,完善豫北通航飞行服务站功能,建立低空飞行机场、起降点及低空飞行空域气象保障体系,开展气象保障服务。依托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设施条件,积极拓展试飞业务。(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市通航发展中心、安阳县政府负责)
(二)培育壮大“低空+”消费市场。充分利用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枢纽体系完备等多重优势,强化机制模式创新,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特色消费应用场景,培育形成低空消费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
1.“低空+”文旅消费。依托我市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精品低空旅游航线,推动低空旅游发展。探索开通林州市风光旅游航线,依托重点景区打造空中观光产品,形成安阳低空旅游名片。推广景区无人机灯光秀表演、景区无人机送货场景应用。(市文广体旅局、市通航发展中心、林州市政府、安阳县政府负责)
2.“低空+”运动消费。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合作,加快航空飞行营地、航空运动俱乐部、无人机比赛赛事基地、飞行训练基地建设。支持安阳县开办“航空航天+研学+飞行体验”主题研学营地,通过举办各类航空运动赛事和活动,引导培育大众航空运动消费。支持林州市打造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等知名航空运动消费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市文广体旅局、市通航发展中心、林州市政府、安阳县政府负责)
3.“低空+”教育培训。依托我市产业资源优势建设无人机产教融合基地和特色航空教育培训基地,开展航空模拟、私人飞行驾照、无人机操控、航空法律法规等培训业务,举办航模比赛、飞行模拟赛、无人机操控及竞速等赛事活动。加大航天科普教育招商,开发实景化、沉浸式科普研学特色产品,做大我市“低空+”科普研学规模。(市教育局、市文广体旅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安阳县政府、北关区政府负责)
4.“低空+”会展节庆。支持举办特色突出的航空嘉年华、航空博览会、低空经济发展论坛、低空商业应用场景展示展览活动,持续办好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提升航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市文广体旅局、市通航发展中心、市文旅集团负责)
(三)扩大公共服务与生产应用。进一步拓展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航空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鼓励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梳理整合各领域低空飞行服务需求,滚动发布公共服务领域低空场景指导目录清单。
1.物流配送。加快推进无人机在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开展无人机物流试点,支持通航企业与物流配送服务企业开展合作,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实现物流企业中转场至单元区域、商圈至周边社区直飞转运,探索商业应用场景和运营模式。(北关区政府负责)
2.短途客运。依托现有通用机场体系,探索发展公务飞行、商务飞行等短途客运飞行服务,开发低空特色场景。在机场、铁路枢纽、核心商务区、景点等探索开展低空飞行联程接驳应用,拓展旅客联程接驳、货物多式联运等创新场景。(市交通运输局、市通航发展中心、林州市政府、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安阳投资集团负责)
3.警务实战。完善警航融合及实战实训基础设施,搭建警用无人机指挥平台,对接公安刑侦、公共安保、毒品稽查、交通疏导等实战应用场景。设立无人机警务应用研究中心,研发有特色的警用无人机软硬件子系统,配套我市企业生产的优质无人机,打造贴近实战的警用无人机系列产品,向全省、全国推广,推动我市警用无人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市公安局、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负责)
4.应急救援。开辟紧急情况下低空飞行审批“绿色”通道,探索建立部门、机构间信息共享与联动救援机制。完善航空医疗救护地面保障设施,畅通航空医疗救护空中通道。组织开展无人机应急救援专项技术研究和专业装备研制工作,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突破,推动装备广泛应用,全力提升我市无人机应急救援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通航发展中心、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安阳县政府负责)
5.农林植保。加快植保无人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拓展无人机精准作业面积,开展无人机智慧服务,建设“无人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探索和完善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等技术,扩大森林寻呼规模和覆盖范围,增加巡护频次。(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负责)
6.地理测绘。开展数字测绘,发挥无人机航拍、机载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的技术优势,应用于我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生产工作。推进无人机赋能自然资源管理,全面推广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土地矿产执法监管、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等方面的应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
7.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在电力巡线、水利巡查、公路巡检、文物巡查、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生态治理、气象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加大无人机替代传统人工服务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文物局、市气象局负责)
(四)推动低空产业能级跃升。充分发挥我市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低空经济发展平台作用,加大低空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产业链领军企业,持续激发行业活力,厚植产业发展根基,积极申建国家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1.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培育无人机整机制造头部企业,做大做强低空运营服务企业,建强无人机检测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无人机产业园承载能力和集聚水平。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头雁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通航产业园,扩大园区产业规模。支持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建设,完善安阳红旗渠机场通航基础设施。(北关区政府、安阳县政府、汤阴县政府、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负责)
2.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加快高性能无人机桨叶研究,扩大业内影响力。积极对接科研院所、航空类协会,选育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性、市场性、可转化的优质项目在安阳落地,实现对低空经济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负责)
3.提升研发制造水平。加快蓝天实验室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低空经济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针对公共服务应用研究开发无人机产品,提升数据处理智能化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北关区政府负责)
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我市航空器整机、机载系统、零部件、元器件及材料等全产业链检验检测体系,支持河南省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申建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依托安阳通航产业园,探索建设无人机应急救援效能检验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北关区政府、安阳县政府负责)
(五)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机制。加强与军方、民航的协同联动和信息沟通,强化低空空域管理,开展低空空域划设,全面提升低空空域服务保障能力。
1.强化空域协同管理。参照省管理模式,建立我市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对全市低空空域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全市低空空域,优化空域使用审批流程和周期,协调解决全市低空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重大问题。(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负责)
2.争取空中交管试点。拓展应用场景,强化产业支撑,开展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创新,争取开展国家试点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负责)
(六)加强人才引育和使用。创新人才引育方式,完善人才培养载体,用足用好专家资源,为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安阳工学院等高校航空专业优势资源,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低空经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实用型、紧缺型低空经济专业人才。以蓝天实验室为主体申报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加强我市通航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积极推动安阳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培训机构提升等级,主动承接全省、全国警用无人机驾驶员培训任务,推动设立全国警航实战实训基地。(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负责)
2.强化智库外脑支撑。建立低空经济发展专家库,对接民航部门、低空经济产业各类企业、研发机构、院校等,为我市制定低空经济政策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指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智库等单位共同组建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为低空应用场景、产业协同、安全监管、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公共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通航发展中心负责)
(七)完善标准政策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飞行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和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研究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推动低空经济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我市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办法,加强低空飞行、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和产业发展制度化建设,对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进行规范管理,推动各县(市、区)政府加强低空无人飞行器管理能力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通航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突出产业政策引领。研究制定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我市无人机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无人机产业规模壮大、创新能力提升、应用场景拓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3.参与标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制定低空经济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开展适航审定规章程序研究、标准研究等工作,提供适航审定咨询等服务。(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合力推动全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强化安全监管等属地责任,根据本县(市、区)发展实际,完善工作机制,充分激发企业积极性。(市直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统筹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相关单位加大低空经济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空经济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银行融资等方式开展融资。(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人行安阳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阳监管分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三)落实用地保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对低空经济产业研发创新、航空类试点示范工程和通用机场、起降场等重点项目予以用地保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项目建设推进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四)做好统计监测。探索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统计方法,完善低空经济统计监测体系,规范准确反映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加强低空经济统计监测结果综合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通航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五)强化安全监管。增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公众多元监管格局,认真落实低空领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监管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机制,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安全监管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通航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来源:安阳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