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幸运,我们承袭千年文明,在先人智慧中寻根汲养;何其幸运,华夏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幸运,今天的我们将有机会创造新的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这个答案正在书写。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刚刚参观完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董宇辉与考古学家、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一同泛舟在曾哺育了殷商先民的洹河上。
4月27日,董宇辉与唐际根一起参观殷墟博物馆新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洹水汤汤,流淌千年,历史的回声仿佛仍在耳畔。
遥望河岸边上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人潮已散,在金色与青铜色的光影下,宛若一尊殷商鼎器,静谧庄重。
“从原子的角度来讲,人是永生的。”沉浸在历史长河中,董宇辉不由感慨:“若人生只有75年,一共24亿秒,此后你我都会变成原子回归这颗星球,或变成一株草被牛羊咀嚼,或变成一只虫被飞鸟啄起。”
这是4月27日,我们在河南安阳看到的一幕。
夜幕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安阳融媒供图)
安阳,中华文明曾在这里爆发出高光时刻。
将时针拨回三千多年前——商朝第十九位王盘庚做了一个决定:搬家。
太行山东麓、洹河两岸,叫作“殷”的地方,成为盘庚选定的新都。在定都于殷的270余年里,商朝孕育出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体系、高超的青铜工艺,更有举世瞩目的甲骨文字。
沧海桑田,曾经繁华的新都化为废墟,曾经辉煌的王朝留下背影。
面对殷墟,我们与董宇辉一样,想要停停脚步、静静思考、深深感慨。
看着殷墟甲骨文,董宇辉感慨:“文化的传承与记录,始终离不开文字,大概公元前1300年到1400年,甲骨文就已是成熟的文字”“文字就是时光机,让我们能和先辈对话”。
天地山川、水火日月、生老病死……在安阳出土的兽骨龟甲上,在横竖撇捺间,殷商先民雕刻下对世界的认知。“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接通了古今对话,这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文明的密码,至今仍通过汉字代代承继,从未断绝。
2024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李安/摄)
听着唐际根讲解妇好墓随葬的青铜器,董宇辉感慨:“原来这位‘女战神’也有一个‘安阳朋友圈’。”许多随葬物品正是随妇好征战的至交所赠予。
博物馆内,大量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代表着中国青铜器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的创新进取、兼收并蓄。
2024年2月23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司母辛”铜鼎(左上)、“亚长”铜觥(右上)、“亚长”牛尊(左下)、“亚长”铜钺(李安/摄)
在殷墟触摸晚商后,28日董宇辉又来到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早商,他感慨:“越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越理解民族的荣光。考古可以带来文化自信。小时候总是向往远方,觉得自己无名无姓,无足轻重;长大之后,越了解过去,越明白自己从何而来。”
我们从何而来?
唐际根告诉我们:“商文明在中华文化的延续脉络中如同数轴上的关键支点。我们的文字、历法、都城营造、社会制度、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崇拜,都从这里发展而来。”
知道了来处,便更懂得传承。
1928年10月13日,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挥下第一锹,拉开殷墟科学考古帷幕;1976年,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郑振香主持发掘妇好墓;1999年,郑振香的学生唐际根带队发现了洹北商城……
中国考古人百年不辍的发掘与研究,使得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再遥不可及,而变得鲜活可触。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聆听讲解(殷墟博物馆供图)
历史浩荡,时间沧桑,文脉悠悠,世间万物能够相遇的,必定是美好。董宇辉的感慨,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感慨?
几天来,我们与辉同行,一同进入中华文明的时光隧道。穿越千年回盛唐,感受繁华气象,体悟诗圣情怀;跨越三千多年,与殷商先民留下的吉光片羽相遇,触摸古老文明的强劲脉搏。
凝望殷墟,我们多想放歌畅谈,却又无以言说,任凭这沉默震耳欲聋。何其幸运,我们承袭千年文明,在先人智慧中寻根汲养;何其幸运,华夏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幸运,今天的我们将有机会创造新的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这个答案正在书写。
唐际根也向我们说出了他的感慨。
与董宇辉在殷墟的互动,让这位曾主持殷墟考古发掘20余年的资深专家、“考古大佬”,又通过直播间“出圈”了,被更多的年轻人所认识。
“这并非是我个人的‘出圈’,而是殷墟文化的‘出圈’”,唐际根感慨道,“通过和宇辉的交流,把研究所得传递给更多的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带‘出圈’了。”
“你该学考古,直接上任考古队队长吧!”在与董宇辉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对方经常“抢答”知识点,唐际根忍不住开起了玩笑。
“副队长吧!”董宇辉握住唐际根的手,拜了“师父”。
网友戏称,董宇辉在殷墟被“火速提拔”,还给他起了“小古董”的别称。一路上,我们看到董宇辉这位年轻的“小古董”,在他的文化心旅上,带着敬意、认真、执着,仿佛手握洛阳铲,用他的学识与热情,深入历史土壤,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珍贵记忆。
正如一位粉丝给我们的留言:“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董宇辉带着他素未谋面的朋友,具象化地了解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理解文化自信。”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小古董”。他们是身着汉服穿行在洛阳街头的翩翩少年,是在博物馆里认真记录的大学生,是在考古现场顶着烈日进行田野发掘的青年工作者……对了,应该还有年轻的你,那个或正在学习戏曲、或苦练传统舞蹈、或热爱关注着非遗的你。
“我们生而荣光,带着这份自信和骄傲,大步向前走吧。”董宇辉说。
就说到这里吧,“与辉同行”下一站,继续前行!
附上“与辉同行”河南行“小作文”中的殷墟:
玄鸟图腾
大邑殷商
青铜礼器的符文中
昭示着殷商多元一体的
文明格局
转自: 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