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时政要闻
学习保密常识,谨防微信泄密
2024-10-09
微信泄密行为是指什么行为?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委)印发的《微信泄密行为处分建议标准(试行)》规定,微信泄密行为是指通过微信或者微信小程序传输、处理国家秘密的行为。文件资料标注工作秘密标志或者明确要求不得公开、不得通过微信传输,仍然通过微信或者微信小程序传输、处理的,参照本标准,提出减轻处分建议。为什么使用微信图文识别小程序会造成泄密?使用具有图片文字提取等功能的微信图文识别小程序,拍摄、扫描纸质涉密文件资料转换为电子文档,拍摄、扫描的图片会存储在微信图文识别小程序开发公司的后台,从而造成泄密,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微信使用保密管理要求有哪些? 1.严禁使用手机拍摄或通过微信等渠道传输、处理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2.严禁通过微信群对涉密材料征求意见; 3.严禁利用微信群传达部署涉密文件和涉密工作; 4.严禁利用图文识别微信小程序转换国家秘密及工作秘密; 5.严禁在微信群内谈论、发布涉密敏感信息。某单位工作人员为图工作方便快捷,用手机将标注“秘密”的文件拍照,使用手机微信图文识别小程序提取图片文字转换成电子文档,再通过U盘转到办公网电脑进行编辑使用,其中有哪些行为违反《保密法》的规定?1.使用手机拍摄涉密文件,属于《保密法》第57条中第(五)种情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2.使用手机微信图文识别小程序转换国家秘密,属于《保密法》第57条中第(七)种情形:“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3.在办公网电脑进行编辑使用,属于《保密法》第57条中第(十)种情形:“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以上3种情形,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保密法》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次全省支线机场协商联络会议在安阳红旗渠机场召开
2024-09-30
为加强河南省干支机场之间的横向协作联系,增强支线机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省发改委于9月29日在安阳红旗渠机场召开第一次全省支线机场协商联络会议。省发改委航空经济处,省机场集团,安阳市、洛阳市、信阳市、南阳市发改委,各支线机场运营管理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安阳市发改委副主任钱晓东主持,安阳红旗渠机场、洛阳北郊机场、信阳明港机场、南阳南航基地有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各支线机场建设运营和航空产业发展情况。各地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交流了本地航空经济发展情况,“十五五”时期发展航空经济的思路、措施以及对我省“十五五”期间发展航空经济的意见和建议。会上,各支线机场表示,将依据自身机场现有基础条件和中长期规划,不断壮大支线机场运营规模,优化支线机场运营效率,依托“低空经济+”产业模式提升机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实力。同时提出:支线机场和航空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省发改委的支持与指导,也有赖于相关航空经济支持政策的细化与落地执行;加强各地市及支线机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协商联络能够更好的推动我省干支线机场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做强我省航空产业。省发改委航空经济处处长张传敏指出,一是各地市要突出特色发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突出特色、找准突破口,找到符合本地机场和低空经济发展的道路;二是各地市要加强沟通协作,在机场运营和低空经济发展上错位发展、合作共赢;三是各地市要加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交流合作,借助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和强有力的人才技术优势,在航线开发、航司合作、低空经济等方面借力借势、共谋发展;四是各地市要夯实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机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壮大航空经济产业基础。当前,我省正在谋划“十五五”航空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市要积极献计献策,为规划编制提供意见建议。
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2024-09-23
9月20日下午,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邀请市委党校教研部主任、法学副教授梁成义为我单位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全体职工参与学习,副主任牛文清主持会议。梁成义副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深刻把握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理解《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全力以赴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四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宣讲和阐释,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统一思想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最后,市通航中心副主任牛文清就我中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要求:一要始终坚持深学细悟、内化于心,永葆对党的绝对忠诚。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二要始终坚持全民学习、全域覆盖,切实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持续营造学习宣传的浓厚氛围,更好地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三要始终坚持笃信笃行、实干苦干,强化担当作为推动发展。要将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抓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压茬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召开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2024-09-23
9月20日上午,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在六楼会议室召开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会议精神。全体职工参加会议,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存富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启动以来,中心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各项部署要求,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等环节的深入推进,确保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正掌握党的纪律规矩,为干事创业打下坚实的纪律基础。会议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形成常态长效机制,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党的纪律建设。一要深化学习教育,增强纪律意识。党纪学习教育要长期抓、持续抓、深入抓。通过不断深化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做到知行合一,防止学做“两张皮”。二要强化纪律执行,确保令行禁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党纪,带头遵守党纪,严格执行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始终保持对党纪的敬畏之心。三要抓好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的纪律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要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要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四要转化学习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党纪学习教育与全单位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严明的纪律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以此次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提振精气神,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投入到重点工作中去,真正把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市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老智慧遇上现代潮流 网络中国节“遇见甲骨寻见‘月’”中秋主题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热潮
2024-09-2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当中秋节遇见甲骨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古老文字遇上现代潮流将舞出怎样的精彩?中秋节之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光明网联合河南省委网信办、安阳市委网信办、殷墟博物馆共同主办,光明网河南频道协办的2024网络中国节“遇见甲骨寻见‘月’”中秋主题活动火热开展。殷墟博物馆探馆直播、甲骨文广播体操短视频挑战等精彩内容,以及#遇见甲骨寻见月#微博话题互动,吸引了网络大V等海内外网友广泛参与,掀起一股探秘甲骨文字、学习中秋民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殷墟博物馆的探馆直播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9月15日上午10时,光明网联合殷墟博物馆在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推出“遇见甲骨寻见‘月’”中秋直播活动,河南当地媒体大河网、安阳融媒等同步直播,邀请各地网友一起“云游”殷墟博物馆,与甲骨文共赴中秋浪漫之旅。在直播过程中,“90后”汉字文化科普博主“@博物汉字-黄丽洁”和殷墟博物馆社教老师杜濮从甲骨文中的“月”字入手,揭秘传统文化里的中秋故事,在“打卡”顶级文物时展现灿烂辉煌的殷商文明,在品尝甲骨文文创咖啡和月饼时感受古老文字与现代生活的共鸣。其间,主持人还学习了甲骨文的书写,现场用甲骨文写下“中秋月明”向广大网友隔空送上节日祝福。当前,甲骨文广播体操的创意推广,让这一古老文字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中秋节前夕,光明网在微博发起甲骨文广播体操挑战,邀请广大网友“跳”进甲骨文,用广播体操解锁中秋新玩法。在安阳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甲骨文广播体操主创成员龚慕凡与学生的示范下,网友们纷纷加入到这场别开生面的挑战中来,用肢体演绎甲骨文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潮流中焕发新生。“@文创客”“@泥巴哥”“@珠之窝”“@铁不删”等网络大V们的积极参与,更是将这场活动推向了高潮。他们不仅准确展示了甲骨文广播体操的姿态,还通过诗文等形式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随着中秋节的临近,#遇见甲骨寻见月#微博话题迅速升温,阅读量破亿,讨论量持续攀升。“通过活动切实感受到我泱泱中华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伸一展中展现甲骨文脉之美,学起来!”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这场活动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期待未来能推出更多融合文化与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中秋节期间,网络中国节话题在微博、抖音和快手平台总阅读量超过6.3亿次。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网友们在学习古人智慧,感悟节日魅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山河弦歌·考古中国|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2024-09-10
“辛丑日,商王外出打猎会有灾祸吗?辛卯、乙未、戊戌日呢?”文物:2172号刻辞卜骨馆藏地点:殷墟博物馆新馆出土地点:197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南地这片甲骨是殷墟出土甲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片,远看就像甲骨文中的“骨”字,它的形象曾出现在国家邮政局向全球发行的纪念邮票上,各类图书封面和历史课本上也常出现它的身影,是一枚名副其实的“甲骨明星”。那么,既然是占卜之用,古人是如何从中寻觅“答案”的呢?刻辞卜骨的背面(殷墟博物馆/供图)玄鸟生商,盘庚迁殷。在这片见证过商朝辉煌的土地上,3000多年后的人们透过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展示玻璃得以见到这片牛肩胛骨。它的正面刻有甲骨文卜辞,背面则是非常有规则地分布着一些小孔和灼烧的痕迹。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唐际根:真正的占卜是从“灼”也就是用火烧开始的,背面留下黑斑,正面出现了“卜兆”,所谓“卜兆”就是一根上下走向的裂痕加上一根横向或者带一些角度的裂痕,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卜”字。这个“卜兆”到底提供了什么信息?那就要看文字了。这片牛肩胛骨都在说一件事,那就是国王出去打猎会不会有灾祸。殷墟博物馆展出的甲骨片(曲海庆/摄)古人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合称为甲骨。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的甲骨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宗甲骨发现,发掘刻辞甲骨5335片,编号为2172的刻辞卜骨就是其中之一。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或许就是当时的“档案库”。唐际根:考古研究所在小屯南地发掘了几个小的甲骨坑或者叫卜骨坑,它们是一坑一坑的,而不是散乱埋的。经过甄别,我们一般认为这些甲骨可能是当时的一些档案,是作为档案收集的。既然甲骨文最早主要用于祭祀占卜,那和档案有什么关系?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解释,在殷商这个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的时代,占卜之风盛行,几乎无事不卜。甲骨,就像人类叩问自然的门环;镌刻其上的甲骨文,则记录下3000多年前的真实生活。李晓阳:占卜反映了商王的需求,类似于实录。商王的生活起居、想法都在其中,客观上就留下了他的思想和活动轨迹,比如什么时候祭祀、祭祀谁,所以很有史料价值,对我们研究商代历史很重要。殷墟是1928年开始发掘的,那时疑古思潮盛行,王国维先生就是通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王对其祖先的祭祀谱系,与《史记》等一一对照,证明了史书中所记载的基本是正确的。殷墟博物馆展厅内的甲骨文(殷墟博物馆/供图)一片甲骨惊天下。于是,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中的商王朝是那样真实而鲜活:有外交征伐,也有饮食宴飨,有婚丧嫁娶,也有流星、日食、月食这样的自然天象……李晓阳说,殷墟为后世所呈现的这座商代晚期都城,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上最繁荣的都邑之一。李晓阳:盘庚迁殷,在安阳延续了八代十二王,将近273年。那一时期古埃及、巴比伦逐步湮灭了,北非、西亚、南欧一带产生的文明规模都没那么大,反倒是东亚这一带,商的疆域到都邑的规模应该是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此外,大量的青铜礼器从技术和艺术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巅峰,当时的礼制、理念、思想、天人观都放在了礼器的铸造过程中,能够传诸于世,教育后人,这是很了不起的。郑州商城出土的早商陶器(左侧)与殷墟出土晚商陶器(右侧)对比图(唐际根/供图)甲骨遇上考古,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绵延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有过坎坷,但支撑它迈步向前的,是考古工作者的执着追求。1991年,唐际根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就通过商代陶器形制的变化,提出“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和以郑州商城为代表的早商文化之间存在缺环”。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带着考古队在豫北冀南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寻找“中商”存在的依据。唐际根:我带着考古队做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调查,发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当时在洹河以北有五个遗址相距并不远,年代差不多、文物的风格差不多,以前都以为是不同的遗址。但是我想会不会是一个遗址,会不会地下连成一片呢?一打钻,果不其然,底下是连成一片的,那些陶片陶器刚好是商中期的,你想我会有多激动!我更加确信这个地方有都城,结果到1999年就找到了洹北商城。20世纪90年代中期,唐际根带领考古队在豫北冀南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唐际根/供图)如今,殷墟遗址正在进行洹北商城宫殿区的发掘,其中的一号基址是一座四合院建筑,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单体建筑。李晓阳说,随着考古工作的演进,愈发能够让人感受到,商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数不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李晓阳: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文字都和商代甲骨文有直接的关系。它的造字法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世界、对人类、对自然的认知。3000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由它演变形成的汉字体系,维系着我们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之初,人们对商王朝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史记》区区3000余字的记载中,而如今,提起殷墟,后母戊鼎、妇好鸮尊等珍贵文物,家喻户晓。妇好鸮尊(殷墟博物馆/供图)后母戊鼎(殷墟博物馆/供图)三千多岁的殷墟在各类研学活动、文创产品、数字化工程的带动下,再次“活”起来。1976年,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郑振香主持发掘妇好墓。今天,她的学生唐际根正在以复原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形象为核心,展示伟大的商文明。唐际根:妇好这个人物她的身份地位、随葬品、生前的朋友圈……信息量太丰富了。我还要把她做成一个有智慧的人,利用机器学习让她拥有商王朝的知识,再让她说出来,叫“妇好说商”。两河流域的加喜特王朝年代有一个人的形象,叫卡什提里亚什四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有拉美西斯二世、埃及艳后等等,我希望有妇好这样一个形象,让她参与世界上的文明互鉴。复原的妇好形象(唐际根/供图)“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虽然1928年至今,殷墟的发掘面积还不到总面积的5%,但它所呈现的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让曾湮没在历史烟云里的“大邑商”范围不断扩大,面貌愈发清晰,更成为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何以中国?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早已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
12...678910...2122 共132条 22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