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演绎甲骨之美 绽放文化活力丨2024年甲骨文广播体操推广展演活动侧记
2024-06-01
演绎甲骨之美 绽放文化活力2024年甲骨文广播体操推广展演活动侧记 强体魄、传文化、展风采。6月1日上午,由市委、市政府指导,市委宣传部、市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联合主办,安阳师范学院承办的2024年甲骨文广播体操推广展演活动在安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17支代表队600余人参加活动。安阳融媒记者 王小彤 摄 当日8时许,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场上人声鼎沸。随着上场的口令响起,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各参演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铿锵的步伐到达指定位置。参演队员们身着鲜艳的特色服装,个个朝气蓬勃、精神抖擞。 右手向上,左手向下,两腿分开,这是甲骨文的“走”字;身体左转,手臂前伸,双腿微屈,提腕,这是甲骨文的“人”字……体育场上,参演队员伴随着激昂韵律节拍,时而弯腰展臂,时而侧身踢腿,时而欢乐跳跃,一招一式张弛有度,完美诠释了古老文字的韵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不言而喻。甲骨文广播体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作为安阳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甲骨文广播体操推广出去。”市直机关代表队领队、市城市管理局四级主任科员任富玲表示,甲骨文广播体操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增强了身体素质和运动意识,更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安阳融媒记者 赵晓凤 摄“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能够代表学校参加甲骨广播文体操的展演活动,觉得很有意义。”对于参加此次展演活动,市人民大道小学四年级六班的学生周诺祎表示,学习甲骨文广播体操不仅锻炼体能,也学到了更多的甲骨文知识。作为一名小小甲骨文广播体操推广员,她将用自己的力量,向大家介绍甲骨文,宣传推广甲骨文广播体操。 展演中,一组由老年人组成的代表队,格外引人注意,只见队员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彰显着“夕阳红”独特的精神气质。“我今年62岁,甲骨文广播体操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在学习锻炼的同时,我也会时常向身边亲戚朋友‘安利’,带动大家一起学习甲骨文广播体操。”市老干局代表队队员,市老年舞蹈团团员张保芹表示,也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中来,让大家通过甲骨文广播体操了解安阳,认识安阳,爱上安阳。安阳融媒记者 王小彤 摄 据了解,甲骨文广播体操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发起,音乐学院编创完成,利用甲骨文“书画同源”的特点,结合体育、舞蹈、音乐等多学科融合编创,是一套既适合全民健身,又体现厚重历史,还兼具文化传播的广播体操。“甲骨文广播体操自创作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目前已经融入安阳市民的生活。随着甲骨文广播体操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将进一步规范、促进甲骨文广播体操的发展,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起点上抓好甲骨文广播体操的宣传推广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来源:安阳融媒
你好!安全生产月!安阳市主题海报来了!
2024-06-01
今年6月是全国第23个“安全生产月”,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今年“安全生产月”期间,安阳市将组织开展包括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开展启动仪式和“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开展畅通生命通道“五个一”;开展“豫安同行”“五进”宣传活动和“豫见应急”媒体科普宣传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应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切实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应急素质能力。安阳市的主题海报请查收↓↓↓来源:安阳市应急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了不起的甲骨文》电子书册上线
2024-05-29
《了不起的甲骨文》电子书册上线,点击观看来源:安阳融媒
文脉弦歌丨“殷墟我向往已久”
2024-05-21
两个多月前,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遥遥望去,新馆造型颇具巧思——鼎形的建筑矗立水畔,古铜色的大门,青铜饰面为幕墙,“大邑商”仿佛从3000年前款款走来。△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3300多年前,商王朝建都安阳小屯村一带。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商都逐渐荒废,变成废墟被淹没地下,史称“殷墟”。“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7月,殷墟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殷墟博物馆新馆中展有我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3000多年前的一天,商王带领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去召塞巡视。他们进入麦山山麓,捕获到一只长有锋利尖角的猛兽——兕(sì)。商王对下属官员“亚”进行了赏赐,并将此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镶嵌上珍贵的绿松石。于是在殷墟博物馆新馆中,便有了我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一片甲骨,一些符号,让我们触摸到了3000多年前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信史,记载真实可靠的中国历史。从120多年前发现的第一片甲骨,到目前的十几万片,殷墟甲骨文忠实而严谨地记录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甲骨文对商代日食和月食均有明确记载;商代还有较为先进的阴阳合历历法,颇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医学方面,甲骨卜辞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情况和名目,对人类疾病有了一定的分类,甚至已经可以预测分娩时间……这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笔一画,呈现出殷商文明的灿若星河。△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数千件商代文物首次在殷墟博物馆新馆亮相。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汉字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路变革,从未间断。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殷墟博物馆新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局部几千年历史烟云,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激发我们不断叩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一座博物馆到一场座谈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了清晰的目标和实现路径——“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24年5月3日,游客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日新又新”中绵延不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所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来源:央视新闻
河南安阳:焕彩“殷商古都” 蓄势“飞翔之城”
2024-05-18
来到河南安阳,莺飞草长,惠风和畅。这座小城一片静谧祥和,却也透露着庄重和沉稳。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盛,文化底蕴丰厚。经过千年的时光,这座城市在每个时期都沉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在此绵延不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低空经济成为强市建设新引擎。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多语种融媒体团队走进安阳,沉浸式感受这座活力古都。洹河岸的千年之约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几千年来,洹河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不远处,殷墟博物馆新馆犹如一尊破土而出的大鼎,静静地伫立在洹河之畔。殷墟博物馆新馆外观。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新馆围绕“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从商代学、甲骨学、考古史等角度,为参观者还原繁盛的商代文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早在1899年,甲骨文在这里被发现,殷商王朝由此揭开面纱。迄今发现的甲骨约有近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约4500个,还有大量的字需要进一步研读核实。“甲骨文的造字法隐藏着我们祖先的天人观、自然观、人文观。”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甲骨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3000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在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专题展厅,参观者驻足于展柜前猜测着一笔一画的意义,其中不乏许多外国游客。李晓阳说,甲骨文是汉字走出去的先导,就像我们学习英文的26个字母一样,如果把甲骨文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外国人会通过造型更直观地了解到甲骨文造字法,再与现代汉字进行对照,学习印象就会更深刻。“甲骨文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文化不曾中断的最核心要素。”李晓阳表示,文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传承,甲骨文的伟大在于它维系的作用。红旗渠的峥嵘岁月在巍峨的太行山间,盘踞着一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干旱缺水的困境,从山西引漳河水入林县。近10万人耗时近10年,用不挠的意志和智慧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来到太行山下,张买江抬头望着红旗渠,陷入了回忆。“林县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张买江说,“我的父亲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为了保护工友牺牲了。我接过父亲的工作,13岁就来到渠上,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红旗渠穿越了太行山地区的悬崖峭壁,地形复杂,修建难度极高。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张买江任劳任怨,还学习了点炮技术。“最多的一次点了72个炮。”张买江笑着说,“除了点炮,什么工作都做。”从干渠到支渠,张买江在工地上一做就是9年。在青年洞的洞口,有许多学生队伍和佩戴着党徽、团徽的参观者在合影留念。张买江路过的时候和队伍里的孩子们握手、打招呼。提到为何取名为“青年洞”时,张买江介绍说,当时这个洞没有名字,因为是由300名青年修筑的,便取名为“青年洞”。看着如今这么多年轻人来到红旗渠参观,感受学习“红旗渠精神”,张买江十分欣慰。“我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都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人民用心血、汗水和智慧换来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永在。”低空经济蓄势腾飞“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出自于《诗经·商颂·玄鸟》的神话传说似乎预示了安阳的“飞翔基因”。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机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安阳被称为飞翔之城,航空运动起步较早,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产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入选民航局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无人机。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来到位于安阳北关区的无人机产业园,在一个个金属网格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无人机飞行测试。走进安阳蜂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组装车间,一架架无人机排列排放,等待着工作人员的组装、检验。安阳蜂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尤冰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研发了多款针对安防巡检、应急通讯等领域的无人机产品,主要以中大型无人机为主。“向面前这台拥有四个螺旋桨的无人机,可以在任何一个空旷场地随时起降,免去了一些固定翼无人机必须需要跑道才能运行的场地麻烦。”尤冰冰说,“在特殊自然灾害发生时,这款无人机可以迅速展开部署,为通讯失联地区提供帮助。同时,在日常中它可以对道路、无人区以及森林地区等进行防火巡查,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低空经济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无人机产业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一部分,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低空经济带来的蓬勃活力,也意识到无人机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尤冰冰表示。“无人机产业整体的市场形势充满活力,在林业巡检、安防巡逻、应急通讯等方面都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刘宁 崔越 陈思 张凯伟 【俄】叶列娜)(责编:苏缨翔、杨牧)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探寻中华文脉—— 殷墟:听见 三千年文明回响
2024-05-18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奔腾向前、生生不息。良渚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中华文明绵延古今、璀璨夺目。中华文明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蕴藏在中国人民的智慧中。理解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人民网推出“探寻中华文脉”系列外宣短视频,寻找打开中华文化宝藏的钥匙,揭示传承千年的文明密码,向世界诉说古老文明重焕现代荣光的中国故事。“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如是说。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外宣融媒体团队走进河南安阳,寻迹“大邑商”。“考古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而考古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来到位于安阳郊区的一处考古现场,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遗产研究院)高级技师焦鹏和同事们正在风沙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一堆土块中,焦鹏小心翼翼地挑拣出一些陶片碎片,交给同事记录、装袋封存。考古工作十分辛苦,现场环境非常恶劣。从事考古工作二十年来,焦鹏在春秋的风沙中、夏日的酷暑中、冬季的寒冷中度过了大部分时光。“父亲从事古物研究工作,从小耳濡目染,便爱上了考古。”焦鹏说,自己从事这一行业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在很累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想过放弃,但终究是敌不过喜欢。”焦鹏在考古现场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作为基层考古工作者,焦鹏需要身兼数职,前期包括绘图、刮壁、照相、清理骨架等,后期需要做陶器拼接、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发掘出的东西需要编写成材料以便共享,这样才能对殷墟的研究提供资料支撑。”回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心情,焦鹏表示,刚发掘出青铜器时,感觉既毛骨悚然又有一丝兴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考古工作就像是双手一样,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焦鹏一边挑拣着碎片一边说道。“当自己挖掘出的东西被放到博物馆里展示时,听到别人赞美它时,我非常有成就感。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褒奖。”焦鹏笑着说。“总书记对历史的熟知让我们很快进入到一种交流状态”无数个像焦鹏一样的考古工作者倾其心血,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址、文物发掘出土,送进博物馆,尘封的历史便就此揭开,展现在世人面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走进位于殷墟博物馆新馆三层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一片片甲骨文向世人诉说着千年前的殷商故事。“古人通过像画一样的东西,将他们的思想传达给现代人,这很奇妙。”安阳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表示,甲骨文的造字法隐藏着我们祖先的天人观、自然观、人文观,3000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甲骨展品。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迄今殷墟已出土的甲骨文约16万余片,发现的单字约4500个,已释读的约有1500字,还有大量的甲骨文需要进一步研究合核实。“燃眉之急是把甲骨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收集起来,再用计算机计算的方式让他们有机地缀合。”李晓阳说,“例如有一片甲骨文分成了完整的两块,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两片形成对接,这样两片文字就能互通,对甲骨文的研究很有帮助。”“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殷墟博物馆,他对每件文物都很感兴趣。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总书记对历史的熟知让我们很快很好地进入到一种交流的状态。”回忆起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的情景,李晓阳印象深刻。“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振奋。我们认为通过考古工作和文物展示,让民众及国际友人更多了解中华文化中可亲、可爱、可认知、可感触的方面,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要让甲骨文活起来”甲骨质地脆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风化和消失,数字化保护迫切且必要。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团队打造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科技赋能破译甲骨,为甲骨文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来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研究生尹怡然正在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本科毕业后,尹怡然便来到这里攻读甲骨文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在谈到为何会选择甲骨文这种“冷门”专业时,她表示,好奇是最大的理由。“小时候就很喜欢商代历史,很好奇封神榜里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也很想了解当时古人的生活形态和生活信仰,就想学习甲骨文一探其中的奥秘。”为数字焕活甲骨文,安阳师范学院建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免费向全世界开放,是世界上资料最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此外,“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也已上线,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临摹甲骨文。尹怡然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就是让甲骨文‘活起来’,让大家都能了解认识甲骨文。”尹怡然对于甲骨文专业的未来很有信心,“我们将甲骨文和计算机相结合,就是想让大家多认识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多了,研究甲骨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能传承下去。”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