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航空发展史上,航空模型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滑翔机、飞机发明之前,探索人类飞行的先驱者们,就模仿鸟类飞行特征,尝试制造简单的飞行器。传说中国春秋时代,鲁国巧匠公输子(鲁班)曾创造能飞的木鹊。近代,在世界航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少人都曾利用航空模型进行探索和试验。
传说中国春秋时代,鲁国巧匠公输班曾制造能飞的木鹊。近代,不少人利用航空模型进行探索与试验。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有人驾驶飞机出现后,航空模型运动逐渐开展起来。20年代,美 、英、法、苏等国普遍开展了航空模型运动。自1926年起,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每年举办国际航空模型比赛。初时仅有橡皮筋动力模型飞机参赛,以留空时间长短决定胜负。50年代后,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对竞赛方法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分别设定了比赛项目和纪录项目。1920年中国赴美留学生桂铭新在美国举办的航空模型比赛中获第一名。1940年在香港举办了中国首次航空模型比赛。1949年后,中国航空模型运动迅速发展,从1956年起,每年举办全国性比赛。1959年中国运动员王塨首次打破航空模型世界纪录。此后中国运动员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并多次在世界性航空模型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航空模型按惯例分别举行自由飞行、线操纵飞行、无线电遥控特技、无线电遥控模型滑翔机、像真模型和室内模型等(含12个竞赛项目)世界锦标赛。各项锦标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此外还设有纪录项目,竞赛各种航空模型的留空时间、飞行高度及各种速度、距离等项目的绝对飞行成绩。各国还为青少年设置初级竞赛项目。航空模型运动必须使用自己制作(装配)的模型参加竞赛,因此不仅是一项单纯的竞技运动,而且包含丰富的工程技术理论和制作内容。中国的航空模型运动也有较久的历史。1920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桂铭新研究制造的航空模型,在美国航空协会举办的一次比赛中,以飞行高度400米、留空时间68秒的成绩获得第1名。1940年10月27日,香港《大公报》和其他几个教育文化团体,在香港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航模比赛。从1941年起,中国西南地区成都、重庆等地的一些航空模型爱好者,也开始进行航空模型的展览、表演和比赛。1947年,在南京小营广场举行过有南京、上海、香港、重庆、广州、北京、长春、沈阳、汉口、兰州等城市参加的航空模型比赛。1948年,在南京又举行了一次航空模型比赛。
1949年以后,航空模型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开展活动的城市已发展到近百个。有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地方航空模型俱乐部,负责指导本省、市、自治区的航模运动。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后改称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先后举办了7期全国性的航空模型专职干部和教练员训练班。还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了各种型号、规格的航空模型发动机、木片、木条及遥控设备等专用器材,出版了20多种航模书籍。
从1956年起,中国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比赛,项目逐渐增加,运动成绩不断提高。1959年4月6日,王塨以22′27″的成绩首次打破了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机留空时间的世界纪录。在1959年举行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上,线操纵圆周竞速的成绩达到了241.6公里/小时,超过了当时世界冠军美国选手创造的227公里/小时的成绩。1959~1980年,中国先后有郭浩洲、陶考德、江育林、甘彦龙、何伟雄、旷天金、尹承伯、薛民献、王永利、董大为、戚德星、陶德荣、陈志健、叶家锭、俞宜震、余灼志、李育廉、李德泉、杨洪杰、洪伟、董志斌、张家鼎、高勤飞、王塨、张涪生、孙景桥、敖维驯、崔仁智、刘立天、陈寿祥、王永熙、赵嘉祯、黄永良、刘嘉军、朱传高、孙毅、胡正中、陈太平、郇心祯、沈卜洲、朱耀周等41人38次打破了世界纪录。直到1980年底还保持6项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