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了能够有效保证指挥的通信手段之后,管制员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指挥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与其他的飞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地面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必须保持的最小距离叫做间隔标准。
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与其他物体在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上下间隔叫高度间隔。要确立高度间隔,首先必须要保证飞机对高度的测量是准确的,而且彼此之间对测量的标准都是一致的。通过前面的介绍,读者已知飞机的高度是用气压表测量的。这种高度叫气压高度。但是气压是随着大气的温度和大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多少而不断变化的。那么用哪一点或哪一个时刻的气压做为基准呢?如果使用的基准不统一,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即两架飞机虽然仪表上指示的高度不同,但实际上却在同一高度上飞行;或者相反,仪表指示相同而实际高度不同。为此,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气压高度。标准气压高度是以在海平面上气温为l5摄氏度时的大气压做测量基准而得到的高度。在航路上飞行的飞机都使用这同一高度标准。用标准气压高度把航路上空划分成不同的高度层。每一个高度层只允许飞机按规定的方向单向飞行,跟公路上的单行线一样。相邻的两个高度层的规定航向是相反的。如果一架飞机在向东的高度层中飞行,它的上方及下方两个高度层的允许飞行方向就是向西的。这种安排的目的是尽量使两个方向往来的飞机能选择各种相近的高度飞行。高度层的高度范围叫高度层间隔。从空中交通流量的角度来看,间隔越小,这条航路上可以安排的通道越多,可以同时飞行的飞机也越多。但从飞行安全的角度看,间隔越大,飞行就越安全。但可供飞行的空间高度是有限的,间隔越大,高度层的数量也就越少。目前设定高度层间隔的依据主要是飞机所用仪表对高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气压式的高度表在低空测量时的准确度大于高空。国际上通用的高度间隔,在6000米以下天空中,每300米为一个高度层间隔,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中,每600米为一个高度层间隔。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机载仪表的精确度不足,在7000米以上高空,长期使用l000米的高度层间隔。90年代以后,因仪表升级换代,精确度提高,也采用了600米的间隔,从而使空中交通的容量提高了60%以上,明显地缓解了空中航路的紧张情况。
飞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与其他物体也必须有合适的间隔距离。通常说来,一架飞行中的飞机,在它的前后左右都要有20千米宽度的间隔,才能保证飞行安全,因此航路的宽度被规定为40千米。但是对于飞机前后的纵向间隔,由于飞机的速度彼此差别较大,在程序管制下,测量距离很不容易,因而使用时间来控制。一般情况下,两架飞机之间要有l0分钟以上的时间间隔。由于飞机飞行中情况十分复杂,空中交通管制对不同的航路、不同的空域、不同的地面设施,都有严格而详尽的间隔规定,这些规定是每位空中管制员都必须详知的。有了这种间隔规定,飞机才不会发生相撞事故。
来源:中国民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