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时政要闻
河南安阳:焕彩“殷商古都” 蓄势“飞翔之城”
2024-05-18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来到河南安阳,莺飞草长,惠风和畅。这座小城一片静谧祥和,却也透露着庄重和沉稳。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盛,文化底蕴丰厚。经过千年的时光,这座城市在每个时期都沉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在此绵延不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低空经济成为强市建设新引擎。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多语种融媒体团队走进安阳,沉浸式感受这座活力古都。洹河岸的千年之约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几千年来,洹河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不远处,殷墟博物馆新馆犹如一尊破土而出的大鼎,静静地伫立在洹河之畔。殷墟博物馆新馆外观。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新馆围绕“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从商代学、甲骨学、考古史等角度,为参观者还原繁盛的商代文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早在1899年,甲骨文在这里被发现,殷商王朝由此揭开面纱。迄今发现的甲骨约有近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约4500个,还有大量的字需要进一步研读核实。“甲骨文的造字法隐藏着我们祖先的天人观、自然观、人文观。”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甲骨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3000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在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专题展厅,参观者驻足于展柜前猜测着一笔一画的意义,其中不乏许多外国游客。李晓阳说,甲骨文是汉字走出去的先导,就像我们学习英文的26个字母一样,如果把甲骨文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外国人会通过造型更直观地了解到甲骨文造字法,再与现代汉字进行对照,学习印象就会更深刻。“甲骨文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文化不曾中断的最核心要素。”李晓阳表示,文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传承,甲骨文的伟大在于它维系的作用。红旗渠的峥嵘岁月在巍峨的太行山间,盘踞着一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干旱缺水的困境,从山西引漳河水入林县。近10万人耗时近10年,用不挠的意志和智慧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来到太行山下,张买江抬头望着红旗渠,陷入了回忆。“林县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张买江说,“我的父亲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为了保护工友牺牲了。我接过父亲的工作,13岁就来到渠上,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红旗渠穿越了太行山地区的悬崖峭壁,地形复杂,修建难度极高。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张买江任劳任怨,还学习了点炮技术。“最多的一次点了72个炮。”张买江笑着说,“除了点炮,什么工作都做。”从干渠到支渠,张买江在工地上一做就是9年。在青年洞的洞口,有许多学生队伍和佩戴着党徽、团徽的参观者在合影留念。张买江路过的时候和队伍里的孩子们握手、打招呼。提到为何取名为“青年洞”时,张买江介绍说,当时这个洞没有名字,因为是由300名青年修筑的,便取名为“青年洞”。看着如今这么多年轻人来到红旗渠参观,感受学习“红旗渠精神”,张买江十分欣慰。“我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都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人民用心血、汗水和智慧换来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永在。”低空经济蓄势腾飞“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出自于《诗经·商颂·玄鸟》的神话传说似乎预示了安阳的“飞翔基因”。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机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安阳被称为飞翔之城,航空运动起步较早,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产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入选民航局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无人机。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来到位于安阳北关区的无人机产业园,在一个个金属网格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无人机飞行测试。走进安阳蜂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组装车间,一架架无人机排列排放,等待着工作人员的组装、检验。安阳蜂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尤冰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研发了多款针对安防巡检、应急通讯等领域的无人机产品,主要以中大型无人机为主。“向面前这台拥有四个螺旋桨的无人机,可以在任何一个空旷场地随时起降,免去了一些固定翼无人机必须需要跑道才能运行的场地麻烦。”尤冰冰说,“在特殊自然灾害发生时,这款无人机可以迅速展开部署,为通讯失联地区提供帮助。同时,在日常中它可以对道路、无人区以及森林地区等进行防火巡查,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低空经济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无人机产业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一部分,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低空经济带来的蓬勃活力,也意识到无人机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尤冰冰表示。“无人机产业整体的市场形势充满活力,在林业巡检、安防巡逻、应急通讯等方面都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刘宁 崔越 陈思 张凯伟 【俄】叶列娜)(责编:苏缨翔、杨牧)
探寻中华文脉—— 殷墟:听见 三千年文明回响
2024-05-18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奔腾向前、生生不息。良渚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中华文明绵延古今、璀璨夺目。中华文明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蕴藏在中国人民的智慧中。理解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人民网推出“探寻中华文脉”系列外宣短视频,寻找打开中华文化宝藏的钥匙,揭示传承千年的文明密码,向世界诉说古老文明重焕现代荣光的中国故事。“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如是说。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外宣融媒体团队走进河南安阳,寻迹“大邑商”。“考古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而考古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来到位于安阳郊区的一处考古现场,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遗产研究院)高级技师焦鹏和同事们正在风沙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一堆土块中,焦鹏小心翼翼地挑拣出一些陶片碎片,交给同事记录、装袋封存。考古工作十分辛苦,现场环境非常恶劣。从事考古工作二十年来,焦鹏在春秋的风沙中、夏日的酷暑中、冬季的寒冷中度过了大部分时光。“父亲从事古物研究工作,从小耳濡目染,便爱上了考古。”焦鹏说,自己从事这一行业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在很累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想过放弃,但终究是敌不过喜欢。”焦鹏在考古现场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作为基层考古工作者,焦鹏需要身兼数职,前期包括绘图、刮壁、照相、清理骨架等,后期需要做陶器拼接、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发掘出的东西需要编写成材料以便共享,这样才能对殷墟的研究提供资料支撑。”回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心情,焦鹏表示,刚发掘出青铜器时,感觉既毛骨悚然又有一丝兴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考古工作就像是双手一样,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焦鹏一边挑拣着碎片一边说道。“当自己挖掘出的东西被放到博物馆里展示时,听到别人赞美它时,我非常有成就感。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褒奖。”焦鹏笑着说。“总书记对历史的熟知让我们很快进入到一种交流状态”无数个像焦鹏一样的考古工作者倾其心血,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址、文物发掘出土,送进博物馆,尘封的历史便就此揭开,展现在世人面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走进位于殷墟博物馆新馆三层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一片片甲骨文向世人诉说着千年前的殷商故事。“古人通过像画一样的东西,将他们的思想传达给现代人,这很奇妙。”安阳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表示,甲骨文的造字法隐藏着我们祖先的天人观、自然观、人文观,3000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甲骨展品。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迄今殷墟已出土的甲骨文约16万余片,发现的单字约4500个,已释读的约有1500字,还有大量的甲骨文需要进一步研究合核实。“燃眉之急是把甲骨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收集起来,再用计算机计算的方式让他们有机地缀合。”李晓阳说,“例如有一片甲骨文分成了完整的两块,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两片形成对接,这样两片文字就能互通,对甲骨文的研究很有帮助。”“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殷墟博物馆,他对每件文物都很感兴趣。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总书记对历史的熟知让我们很快很好地进入到一种交流的状态。”回忆起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的情景,李晓阳印象深刻。“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振奋。我们认为通过考古工作和文物展示,让民众及国际友人更多了解中华文化中可亲、可爱、可认知、可感触的方面,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要让甲骨文活起来”甲骨质地脆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风化和消失,数字化保护迫切且必要。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团队打造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科技赋能破译甲骨,为甲骨文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来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研究生尹怡然正在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本科毕业后,尹怡然便来到这里攻读甲骨文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在谈到为何会选择甲骨文这种“冷门”专业时,她表示,好奇是最大的理由。“小时候就很喜欢商代历史,很好奇封神榜里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也很想了解当时古人的生活形态和生活信仰,就想学习甲骨文一探其中的奥秘。”为数字焕活甲骨文,安阳师范学院建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免费向全世界开放,是世界上资料最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此外,“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也已上线,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临摹甲骨文。尹怡然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就是让甲骨文‘活起来’,让大家都能了解认识甲骨文。”尹怡然对于甲骨文专业的未来很有信心,“我们将甲骨文和计算机相结合,就是想让大家多认识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多了,研究甲骨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能传承下去。”(刘宁 崔越 陈思 张凯伟 【俄】叶列娜)(责编:苏缨翔、杨牧)
凝望殷勤,读懂董宇辉的由衷感慨
2024-04-30
何其幸运,我们承袭千年文明,在先人智慧中寻根汲养;何其幸运,华夏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幸运,今天的我们将有机会创造新的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这个答案正在书写。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刚刚参观完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董宇辉与考古学家、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一同泛舟在曾哺育了殷商先民的洹河上。4月27日,董宇辉与唐际根一起参观殷墟博物馆新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洹水汤汤,流淌千年,历史的回声仿佛仍在耳畔。遥望河岸边上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人潮已散,在金色与青铜色的光影下,宛若一尊殷商鼎器,静谧庄重。夜幕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安阳融媒供图)“从原子的角度来讲,人是永生的。”沉浸在历史长河中,董宇辉不由感慨:“若人生只有75年,一共24亿秒,此后你我都会变成原子回归这颗星球,或变成一株草被牛羊咀嚼,或变成一只虫被飞鸟啄起。”这是4月27日,我们在河南安阳看到的一幕。              安阳,中华文明曾在这里爆发出高光时刻。将时针拨回三千多年前——商朝第十九位王盘庚做了一个决定:搬家。太行山东麓、洹河两岸,叫作“殷”的地方,成为盘庚选定的新都。在定都于殷的270余年里,商朝孕育出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体系、高超的青铜工艺,更有举世瞩目的甲骨文字。沧海桑田,曾经繁华的新都化为废墟,曾经辉煌的王朝留下背影。殷墟景区(安阳市文广体旅局供图)面对殷墟,我们与董宇辉一样,想要停停脚步、静静思考、深深感慨。看着殷墟甲骨文,董宇辉感慨:“文化的传承与记录,始终离不开文字,大概公元前1300年到1400年,甲骨文就已是成熟的文字”“文字就是时光机,让我们能和先辈对话”。天地山川、水火日月、生老病死……在安阳出土的兽骨龟甲上,在横竖撇捺间,殷商先民雕刻下对世界的认知。“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接通了古今对话,这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文明的密码,至今仍通过汉字代代承继,从未断绝。2024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李安/摄)听着唐际根讲解妇好墓随葬的青铜器,董宇辉感慨:“原来这位‘女战神’也有一个‘安阳朋友圈’。”许多随葬物品正是随妇好征战的至交所赠予。博物馆内,大量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代表着中国青铜器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的创新进取、兼收并蓄。2024年2月23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司母辛”铜鼎(左上)、“亚长”铜觥(右上)、“亚长”牛尊(左下)、“亚长”铜钺(李安/摄)在殷墟触摸晚商后,28日董宇辉又来到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早商,他感慨:“越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越理解民族的荣光。考古可以带来文化自信。小时候总是向往远方,觉得自己无名无姓,无足轻重;长大之后,越了解过去,越明白自己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唐际根告诉我们:“商文明在中华文化的延续脉络中如同数轴上的关键支点。我们的文字、历法、都城营造、社会制度、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崇拜,都从这里发展而来。”知道了来处,便更懂得传承。1928年10月13日,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挥下第一锹,拉开殷墟科学考古帷幕;1976年,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郑振香主持发掘妇好墓;1999年,郑振香的学生唐际根带队发现了洹北商城……中国考古人百年不辍的发掘与研究,使得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再遥不可及,而变得鲜活可触。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聆听讲解(殷墟博物馆供图)历史浩荡,时间沧桑,文脉悠悠,世间万物能够相遇的,必定是美好。董宇辉的感慨,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感慨?几天来,我们与辉同行,一同进入中华文明的时光隧道。穿越千年回盛唐,感受繁华气象,体悟诗圣情怀;跨越三千多年,与殷商先民留下的吉光片羽相遇,触摸古老文明的强劲脉搏。凝望殷墟,我们多想放歌畅谈,却又无以言说,任凭这沉默震耳欲聋。何其幸运,我们承袭千年文明,在先人智慧中寻根汲养;何其幸运,华夏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幸运,今天的我们将有机会创造新的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这个答案正在书写。唐际根也向我们说出了他的感慨。与董宇辉在殷墟的互动,让这位曾主持殷墟考古发掘20余年的资深专家、“考古大佬”,又通过直播间“出圈”了,被更多的年轻人所认识。“这并非是我个人的‘出圈’,而是殷墟文化的‘出圈’”,唐际根感慨道,“通过和宇辉的交流,把研究所得传递给更多的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带‘出圈’了。”殷墟博物馆新馆内景(安阳殷墟管委会供图)“你该学考古,直接上任考古队队长吧!”在与董宇辉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对方经常“抢答”知识点,唐际根忍不住开起了玩笑。“副队长吧!”董宇辉握住唐际根的手,拜了“师父”。网友戏称,董宇辉在殷墟被“火速提拔”,还给他起了“小古董”的别称。一路上,我们看到董宇辉这位年轻的“小古董”,在他的文化心旅上,带着敬意、认真、执着,仿佛手握洛阳铲,用他的学识与热情,深入历史土壤,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珍贵记忆。正如一位粉丝给我们的留言:“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董宇辉带着他素未谋面的朋友,具象化地了解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理解文化自信。”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小古董”。他们是身着汉服穿行在洛阳街头的翩翩少年,是在博物馆里认真记录的大学生,是在考古现场顶着烈日进行田野发掘的青年工作者……对了,应该还有年轻的你,那个或正在学习戏曲、或苦练传统舞蹈、或热爱关注着非遗的你。观众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安阳融媒供图)“我们生而荣光,带着这份自信和骄傲,大步向前走吧。”董宇辉说。就说到这里吧,“与辉同行”下一站,继续前行!附上“与辉同行”河南行“小作文”中的殷墟:玄鸟图腾大邑殷商青铜礼器的符文中昭示着殷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转自: 瞭望东方周刊
学习绘文丨读书,从了不起的甲骨文开始
2024-04-24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书籍是文脉的接力是历史的延续 中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3000多年前人们在龟壳和兽骨上刻下的符号形成了中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通过汉字的演变来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                                                                                                                                  从甲骨文到简帛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手工镌刻到印刷载体和技术一直在变但使命从未改变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抵达眼睛眺望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穿越 世界读书日恰是读书好时节在今天,尽情阅读让阅读,不止今天 总策划:袁炳忠总监制:孙承斌徐壮志出品人:钱彤李俊策划:常爱玲齐慧杰周宁令伟家监制:胡国香桂娟终审:曹建礼姜晨主创:唐颢宸聂毅记者:史林静设计:聂毅编辑:孟洁邱世杰技术支持:庞子乐密雅琪学术指导: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刘浩素材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转自:新华社
秀我中国|这些精美的青铜器里,还藏着多少未解之谜?
2024-04-11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记者走进馆内探秘殷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听专家讲述这些技艺精湛的青铜器里藏着的秘密。记者:吴刚 史林静编辑:田甜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转自:新华社
李强总理:无人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坚持多方协同、联合攻关,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更好促进低空经济发展
2024-03-25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9日,李强首先来到咸阳彩虹股份,详细了解基板玻璃新产品研发情况。他强调,制造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定要在研发投入上舍得下本钱,希望企业努力在技术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追赶****水平中实现跨越发展。李强来到陕西法士特,察看产品展示和数字化生产线运行情况,希望企业把握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增创竞争新优势。在西安西部超导,李强察看超导线材等展示,并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得知企业由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培育而来,在创新发展中脱颖而出,李强表示赞许,勉励他们依托体制机制优势,着力打造技术高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30日,李强前往西安奕斯伟,了解硅片研发制造情况,参观生产线,勉励企业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努力从源头和底层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掌握更大发展主动权。在西安爱生技术集团,李强察看无人机成品展示,详细询问性能、应用等情况。他指出,无人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坚持多方协同、联合攻关,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更好促进低空经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坐落于西部科技创新港,李强在这里听取交通大学西迁历史和创新港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叮嘱学校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李强充分肯定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希望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陕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自身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全力追赶超越,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调研期间,李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县、乡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吴政隆陪同调研。  
123456...910 共56条 10页,到第 确定